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黄帝文化志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第二编 黄帝的武功文治

黄帝陵基金会编

  
  一、黄帝与蚩尤的战争
  【经史】
  《尚书·周书·吕刑第二九》
  王曰:若古有训:蚩尤惟始作乱,延及于平民,罔不寇贼,鸱义奸宄,夺攘矫虔。
  《逸周书》卷六《尝麦解第五六》
  昔天之初,□作二后,乃设建典,命赤帝分正二卿,命蚩尤宇于少昊,以临四方,司□□上天未成之庆,蚩尤乃逐帝,争于涿鹿之阿,九隅无遗,赤帝大慑,乃说于黄帝,执蚩尤杀之于中冀,以甲兵释怒,相大正,顺天思序,纪于大帝,用名之曰:“绝辔之野”,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,以正五帝之官,故名曰:“质”,天用大成,至于今不乱。
  《战国策·魏策二》
  黄帝战于涿鹿之野,而西戎之兵不至;禹攻三苗,而东夷之民不起。以燕伐秦,黄帝之所难也。
  《史记》卷一《五帝本纪》
  “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。”集解“……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黄帝杀之,身体异处,故别葬之。”
  “诸侯相侵伐,暴虐百姓,而神农氏弗能征。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,以征不享。”正义:《龙鱼河图》云:“黄帝摄政,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,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食沙石子,造立兵仗刀戟大弩,威振天下,诛杀无道,不慈仁。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,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,乃仰天而叹。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,制伏蚩尤,帝因使之主兵,以制八方。蚩尤没后,天下复扰乱,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,天下咸谓蚩尤不死,八方万邦皆为弭服。”
  《史记》卷八《高祖本纪》
  “祠黄帝,祭蚩尤于沛庭。”集解:应劭曰:“《左传》曰黄帝战于阪泉,以定天下。蚩尤好五兵,故祠祭之求福祥也。”
  《汉书》卷二十三《刑法志》
  自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,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定水害。唐虞之际,至治之极,犹流共工,放讙兜,窜三苗,殛鲧,然后天下服。
  《纬书集成·易编·易坤灵图》
  蚩尤出自芋水,八肱八趾,疏首,登九淖,以伐空桑,黄帝杀之于青邱。
  《纬书集成·尚书编·尚书刑德放》
  涿鹿者,竿人头也,黄帝杀之涿鹿之野,身首异处,故别葬。
  《纬书集成·礼编·礼纬》
  黄帝以德行,蚩尤与黄帝战。
  《纬书集成·春秋编·春秋纬》
  〔黄〕帝伐蚩尤,乃睡梦西王母,遣道人披玄狐之裘,以符授之。
  《纬书集成·河图编·龙鱼河图》
  黄帝摄政前,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,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食沙石子,造立兵仗刀戟大弩,威震天下,诛杀无道,不仁不慈。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。黄帝仁义,不能禁止蚩尤,遂不敌,乃仰天而叹。天遣玄女下,授黄帝兵信神符,制伏蚩尤,以制八方。蚩尤没后,天下复扰乱不宁。黄帝遂画蚩尤形象,以威天下。天下咸谓蚩尤不死,八方万邦,皆为殄伏。
  黄帝之初,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,铜头铁额,食沙石,制五兵之器,变化云雾。
  玄女出兵符与黄帝,战蚩尤。
  玄女出兵符信符,黄帝制蚩尤。
  帝伐蚩尤,乃睡梦西王母遣道人,被玄狐之裘,以符授之曰:“太乙在前,天乙备后。河出符信,战则克矣。”黄帝寤,思其符,不能悉忆,以告风后、力牧。曰:“此兵应也,战必自胜。”力牧与黄帝俱到盛水之侧,立坛,祭以太牢。有玄龟衔符出水中,置坛中而去。黄帝再拜稽首,受符视之,乃梦所得符也。广三寸,袤一尺。于是黄帝佩之以征,即日禽蚩尤。
  《纬书集成·河图编·河图》
  黄帝摄政前,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,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食沙石子,造立兵仗剑戟大弩,威震天下,诛杀无道,不仁不慈。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。黄帝仁义,不能禁蚩尤,遂不敌。黄帝乃仰天而叹。天遣玄女,授黄帝兵法符,制以服蚩尤。
  玄女出兵符授黄帝,以杀蚩尤。
  《晋书》卷二三《乐下》
  蚩尤乱生灵,黄帝用兵征万方。
  角,说者云,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,帝乃始命吹角为龙鸣以御之。
  《水经注》卷十三《漯水》
  涿水出涿鹿山,世谓之张公泉,东北流迳涿鹿县故城南,王莽所谓抪陆也。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留其民于涿鹿之阿,即于是也。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,水导源县之东泉。《魏土地记》曰:下洛城东南六十里,有涿鹿城,城东一里有阪泉,泉上有黄帝祠。《晋太康地理记》曰:阪泉,亦地名也。泉水东北流,与蚩尤泉会,水出蚩尤城。城无东面。而《魏土地记》称,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。
  《帝王世纪·自皇古至五帝第一》
  〔黄帝〕又征诸侯,使力牧、神皇直讨蚩尤氏,擒之于涿鹿之野,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邱。
  神农氏衰,蚩尤氏叛,不用帝命。黄帝于是修德抚民,……讨蚩尤氏,禽之于涿鹿之野。诸侯有不服者,从而征之。凡五十二战,而天下大服。(《群书治要》卷一一注引)
  昔蚩尤无道,黄帝讨之于涿鹿之野。西王母遣道人以符授之。黄帝乃立请祈之坛,亲自受符,视之,乃昔者梦中所见也。即于是日擒蚩尤。(陈本《书抄》卷一〇三引)
  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,或曰黄帝斩蚩尤于中冀,因名其地曰绝辔之野。(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索隐引皇甫谧云)
  《唐律疏议·进律疏表》
  史记,轩辕乃习用干戈,以征不享,诸侯咸宾从,而蚩尤最为暴虐,莫能伐。应劭曰,轩辕黄帝时,蚩尤作乱,不用帝命,遂作五虐之刑,大刑用甲兵,其次用斧钺;中刑用刀锯,其次用钻笮;薄刑用鞭扑。轩辕乃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。服虔曰,涿鹿,山名,在涿鹿郡。遂擒杀蚩尤,身首异处。
  《唐律疏议》唐律释文
  蚩尤古之诸侯名也。然其性酷毒,故作五虐之刑,如以车裂人,又烧铜柱,或使人抱,或使人缘之类也。史记五帝本纪云:神农氏世衰,诸侯相侵伐,蚩尤最为暴虐,莫能伐之。黄帝乃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遂擒杀蚩尤,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。如本纪云,蚩尤是炎帝之末诸侯,君霸天下,黄帝所伐者。
  《辽史》卷三十一《营卫志》
  上古之世,草衣木食,巢居穴处,熙熙于于,不求不争。爰自炎帝政衰,蚩尤作乱,始制干戈,以毒天下。轩辕氏作,戮之涿鹿之阿。处则象吻于宫,行则悬旄于纛,以为天下万世戒。于是师兵营卫,不得不设矣。
  《宋史》卷一百四十九《舆服志》
 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蚩尤起大雾,军士不知所向,帝遂作指南车。
  《宋史》卷一百九十五《兵志》
  黄帝始置八阵法,败蚩尤于涿鹿。
  《资治通鉴》卷一百四十三
  “帝召入后堂,以步障裹之,令左右数十人鸣鼓角驰绕其外。”晋志曰:鼓,按周礼以鼖鼓鼓军事。角,说者云,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,黄帝乃始吹角为龙鸣以御之。其后魏武北征乌丸,越沙漠,而士卒思归,于是减为中鸣,尤更悲矣。
  《稽古录》卷一《有熊氏》
  炎帝既没,子孙德衰,蚩尤始作乱,延及于平民,罔不寇贼奸宄,夺攘矫虔。黄帝乃治五兵以征之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禽而杀之。诸侯皆去神农氏而归黄帝。
  《通鉴外纪》卷一《黄帝》
  神农氏世衰,诸侯相侵伐,暴虐百姓,而弗能征。轩辕习用于戈,以征不享,诸侯咸来宾从。蚩尤为最暴,莫能伐。……蚩尤作乱不用命,轩辕征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蚩尤为大雾,军士昏迷。轩辕作指南车,以示四方,遂擒蚩尤,戮于中冀,名其地曰绝辔之野。诸侯咸尊轩辕,代神农氏为天子,是为黄帝。
  《古史》卷一《三皇本纪》
  蚩尤怍乱,不用帝命,于是〔黄帝〕乃征师诸侯,战于涿鹿之野,遂禽杀蚩尤。诸侯咸尊轩辕,代神农氏为黄帝,天下有不顺者,从而征之,平者去之。
  《通志》卷一《三皇纪第一》
  蚩尤为乱,独伯天下,莫与之争衡。帝乃征师诸侯,以中黄直为将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遂擒蚩尤,戮于中冀,名其地曰绝辔之野。或云榆罔之时,有庶人曰蚩尤,逐榆罔,榆罔与轩辕杀蚩尤于中冀。轩辕复与榆罔五战于阪泉,为轩辕所灭。诸侯咸尊之,代神农氏为天子,是为黄帝。
  《皇王大纪》卷二《五帝纪》
  神农氏之臣蚩尤起九冶,始作铠、戟、戈、矛,以贼乱为政,平民化之,罔不寇贼,鸱义奸宄,夺攘矫虔,轩辕征之。值天雾晦冥,军行迷,乃作指南车载之以旌,前朱雀而后玄武,左青龙而右白虎,招摇在上,进退有度,左右有局,各司其局,进击蚩尤,杀之于涿鹿之阿,徙其徒于有北。
  《路史》卷十四《后纪五·疏仡纪·黄帝纪上》
  炎帝氏衰,蚩尤惟始作乱,赫其火燀以逐帝,帝弗能征。乃帅诸侯责于后,爰既风后、力牧、神皇之徒,较其徒旅,以曷小颢而弭火灾,得一奉宸,乃临盛水录龟符,纳三宫五意之机,受八门九江之要,衍握奇以为式,故五旗五麾六毒,而制其阵。年三十七,戮蚩尤于中冀。于是炎帝诸侯咸进委命,乃即帝位,都彭城。王承填而土行,故色尚黄,而天下号之黄帝。
  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卷之一《轩辕黄帝传》
  帝有天下二十有二年,忽有蚩尤氏不恭帝命,诸侯中强暴者也,兄弟八十一人,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不食五谷,啖沙吞石。不用帝命,作五虐之刑,以害黎庶。于葛芒山发金作冶,制为铠甲及剑,造立兵杖刀戟大弩等,威震天下。不顺帝命,帝欲伐之,征诸侯,一十五旬未克敌,思念贤哲以辅佐,将征不义。……帝问张若谋敌之事,张若曰:“不如力牧。能于推步之术,著兵法十三卷,可用之。”乃习用干戈,以征弗享。……
  乃与榆罔合谋共击蚩尤,以玉为兵。帝服黄冕,驾象车,交六龙。太丙、太一为御。载交龙之旅,张五牙旗,引之以定方位。帝之行也,常有五色云状,如金枝玉叶,止于帝上,如葩华之象,帝因作华盖。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。帝未克敌,蚩尤作百里大雾,弥三日,帝之军人皆迷惑,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,以别四方。
  帝未战胜,归太山之阿,惨然而寐,梦见西王母遣道人披元狐之衣符授帝,曰:“太一在前,天一在后,得之战胜,战则克矣。”帝觉而思之,未悉其意,即召风后告之。风后曰:“此天应也。战必克矣。置坛祈之。”帝依之,以设坛,稽首再拜,果得符,广三寸,长一尺,青色,以血为文,即佩之,仰天叹所未捷,以精思之。感天,大雾冥冥三日三夜。天降一妇人,人首鸟身。帝见,稽首再拜而伏服。妇人曰:“吾玄女也,有疑问之。”帝曰:“蚩尤暴人残物,小子一战则必胜也。”玄女教帝三宫秘略、五音权谋、阴阳之术。玄女传《阴符经》三百言,帝观之十旬,讨蚩尤。又授帝《灵宝五符》真文及兵信行,帝服佩之,灭蚩尤。
  黄帝于是纳五音之策,以审攻战之事,复率诸侯再伐蚩尤于冀州。蚩尤率魑魅魍魉,请风伯雨师,从天大风而来,命应龙蓄水以攻。黄帝请风伯雨师及天女袄,以止雨于东荒之地、北隅诸山黎土,差兵驱应龙以处南极,杀蚩尤于凶黎谷,不得复上。故其下旱,所居皆不雨。蚩尤乃败于顾泉,遂杀之于中冀,其地因名绝辔之野。
  既擒杀蚩尤,乃迁其庶类善者于邹屠之乡,其恶者以木械之。帝令画蚩尤之形于旗上,以厌邪魅,名蚩尤旗。杀蚩尤于黎山之邱,掷械于大荒中宋山之上,其械后化为?木之林。所杀蚩尤,身首异处,帝悯之,令葬,其首冢于寿张,其肩膂冢在山阳。收得蚩尤兵书《行军秘术》一卷,《蚩尤兵法》二卷。黄帝都于涿鹿城。
  【子集】
  《山海经》卷十七《大荒北经》
  有系昆之山者,有共工之台,射者不敢北乡。有人衣青衣,名曰黄帝女妭。蚩尤作兵伐黄帝,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。应龙蓄水,蚩尤请风伯、雨师,从大风雨。黄帝乃下天女曰魃,雨止,遂杀蚩尤。
  《管子》卷一四《五行》
  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……蚩尤明天道,故使为当时。
  《管子》卷二三《地数》
  葛庐之山发而出水,金从之。蚩尤受而制之,以为剑、铠、矛、戟,是岁相兼者诸侯九。雍狐之山发而出水,金从之,蚩尤受而制之,以为雍狐之戟、芮戈,是岁相兼者诸侯二十。
  《庄子》卷九下《盗跖》
 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,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,昼拾橡栗,暮栖木上,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。古者民不知衣服,夏多积薪,冬则炀之,故命之曰知生之民。神农之世,卧则居居,起则于于,民知其母,不知其父,与麋鹿共处,耕而食,织而衣,无有相害之心,此至德之隆也。然而黄帝不能致德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流血百里。
  世之所高,莫若黄帝。黄帝尚不能全德,而战于涿鹿之野,流血百里。
  《韩非子》第十篇《十过》
 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,驾象车而六蛟龙,毕方并辖,蚩尤居前,风伯进扫,雨师洒道,虎狼在前,鬼神在后,腾蛇伏地,凤皇覆上,大合鬼神,作为清角。
  《吕氏春秋》卷七《荡兵》
  人曰“蚩尤作兵”,蚩尤非作兵也。利其械矣。未有蚩尤之时,民固剥林木以战矣,胜者为长。长则犹不足治之,故立君。君又不足以治之,故立天子。天子之立也出于君,君之立也出于长,长之立也出于争。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,不可禁,不可止,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。
  马王堆汉墓帛书《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·十六经》
  今天下大争,时至矣,后能慎勿争乎?黄帝曰:勿争若何?对曰:怒者血气也,争者外脂肤也。怒若不发浸廪是为臃疽。后能去四者,枯骨何能争矣。黄帝于是辤其国大夫,上于博望之山,谈卧三年以自求也。单(战)才(哉)。阉冉乃上起黄帝曰:可矣。夫作争者凶,不争者亦无成功。何不可矣?黄帝于是出其锵钺,夺其戎兵,身提鼓鞄(枹),以禺(遇)之(蚩)尤,因而禽(擒)之。帝箸之明(盟),明(盟)曰:反义逆时,其刑视之(蚩)尤。反义怀(倍)宗,其法死亡以穷。
  〔黄帝〕于是出其锵钺,奋其戎兵。黄帝身禺(遇)之(蚩)尤,因而禽(擒)之。*(左录右力)(剥)其□革以为干侯,使人射之,多中者赏。*(左雋右刂)(翦)其发而建之天,名曰之(蚩)尤之*(上羽下青)(旌)。充其胃以为鞫(鞠),使人执之,多中者赏。腐其骨肉,投之苦酭(醢),使天下*(左上衣左下口右隹)(*(左口右集))之。上帝以禁。帝曰:毋乏吾禁,毋留(流)吾酭(醢),毋乱吾民,毋绝吾道。止<乏>禁,留(流)酭(醢),乱民,绝道,反义逆时,非而行之,过极失当,擅制更爽,心欲是行,其上帝未先而擅兴兵,视之(蚩)尤、共工。屈其脊,使甘其窬。不死不生,*(上左孛上右殳下心)为地桯。帝曰:谨守吾正名,毋失吾恒刑,以视(示)后人。
  《六韬》卷四《虎韬·军用》
  轴旋短冲矛戟扶胥百二十具,黄帝所以败蚩尤氏。败步骑,要穷寇,遮走北。
  《盐铁论》卷第八《结和》
  轩辕战涿鹿,杀两皞、蚩尤而为帝,汤、武伐夏、商,诛桀、纣而为王。黄帝以战成功,汤、武以伐成孝。
  《古今注》卷上《舆服》
  大驾指南车,起于黄帝,与蚩尤战于涿漉之野。蚩尤作大雾,皆迷四方,于是作指南车,以示四方。遂擒蚩尤而即位。
  华盖,黄帝所作也。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,有花葩之象,故因而作华盖焉。
  《抬遗记》卷一《高辛》
  帝喾之妃,邹屠氏之女也。轩辕去蚩尤之凶,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,迁恶者于有北之乡。
  昔黄帝除蚩尤,及四方群凶,并诸妖魅,填川满谷,积血成渊,聚骨如岳。数年中,血凝如石,骨白如灰,膏流成泉。故南方有肥泉之水,有白垩之山,望之峨峨,如霜雪矣。又有丹丘,千年一烧,黄河千年一清,至圣之君,以为大瑞。丹丘之野多鬼,血化为丹石,则玛瑙也。不可斫削雕琢,乃可铸以为器也。当黄帝时,玛瑙瓮至尧时犹存,甘露在其中,盈而不竭,谓之宝露,以班赐群臣。至舜时,露已渐减,随帝世之污隆,时淳则露满,时浇则露竭。
  《拾遗记》卷一《虞舜》
  冀州之西二万里,有孝养之国。……昔黄帝伐蚩尤,除诸凶害,独表此处为孝养之乡,万国莫不钦仰,故舜封为孝让之国。
  《拾遗记》卷一〇《昆吾山》
  昆吾山,其下多赤金,色如火。昔黄帝伐蚩尤,除兵于此地,掘深百丈,犹未及泉,惟见火光如星。地中多丹,炼石为铜,铜色青而利。泉色赤。山草木皆劲利,土亦刚而精。
  《述异记》卷上
  轩辕之初立也,有蚩尤氏,兄弟七十二人,铜头铁额,食铁石,轩辕诛之于涿鹿之野。蚩尤能作云雾。涿鹿今在冀州。有蚩尤神,俗云:“人身牛蹄,四目六手。”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,即蚩尤之骨也。今有蚩尤齿,长二寸,坚不可碎。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,头有角,与轩辕斗,以角抵人,人不能向。今翼州有乐名“蚩尤戏”,其两两三三,头戴牛角以相抵。汉造角抵戏,盖其遗制也。
  太原村落间,祭蚩尤神,不用牛头。今冀州有蚩尤川,即涿鹿之野。汉武时,太原有蚩尤神昼见,龟足蛇首;主疫,其俗遂立为祠。
  《太白阴经》卷九《遁甲总序》
  经曰:黄帝征蚩尤,七十二战而不克。昼梦金人引领,长头,衣元狐之裘,而言曰:“某天帝之使,授符于帝。”帝惊悟,求其符不得,乃问风后、力牧,力牧曰:“此天帝也。”乃于盛水之阳筑坛祭之,俄有元龟、巨鳖从水中出,含符致于坛而去。似皮非皮,似绨非绨,以血为文,曰:“天乙在前,太乙在后。”黄帝受符再拜,于是设九宫,置八门,布三奇、六仪,为阴阳二遁。凡一千八百局,名曰:“天乙遁甲式”。
  三门发,五将具,而征蚩尤,以斩之。蚩尤者,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,主金,兄弟十八人,日寻干戈,恃甲兵之利,残暴不仁,闻黄帝独王于中央,将欲胜四帝,恃甲兵于涿鹿,黄帝至道之精,其神无所倚,其心无所适,淡然与万物合其一。天道亏盈而益谦,乃授黄帝神符而胜之。使黄帝行蚩尤之暴、蚩尤行黄帝之道,则蚩尤得符而胜黄帝矣。黄帝因蚩尤之暴,则黄帝得符而胜蚩尤矣。天道助顺,所以授黄帝符者,欲启圣人之心、赞圣人之事也。吉凶成败在乎道,不在乎符!
  《初学记》卷九
  引《归藏·启筮》:“蚩尤出自羊水,八肱八趾,疏首,登九淖以伐空桑,黄帝杀之于青丘。”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七十九
  黄帝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遂擒之,诸侯咸宗轩辕为天子,代神农氏,是为黄帝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一百
  帝有天下之二十有二年,忽有蚩尤氏不恭帝命,诸侯中强暴者也。兄弟八十人,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不食五谷,啗沙蚕石(蚩尤始作铠甲兜牟,时人不识,谓是铜头铁额。李太白曰:“南人兵士见北地人所食麦饭糗粮,不识,谓之啗沙吞石,以喻于此。”),不用帝命,作五虐之刑,以害黎庶。于葛卢山发金作冶,制为铠甲及剑,造立兵仗、刀戟、大弩等,威震天下,不顺帝命。帝欲伐之,征诸侯,一十五旬未克敌,思念贤哲以辅佐,将征不义。
  帝之行也,以师兵为营卫,乃与榆罔合谋,共击蚩尤。……黄帝即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(地在上谷郡,南有涿鹿城)。帝未克敌,蚩尤作百里大雾,弥三日,帝之军人皆迷惑。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,以别四方(崔豹《古今注》曰:“周公作指南之车。”据此时已有指南车,即周公再修之尔)。帝乃战,未胜,归太山之阿,惨然而寐。梦见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衣,以符授帝曰:“太一在前,天一在后,得之者胜,战则克矣。”帝觉而思之,未悉其意,即召风后告之。后曰:“此天应也,战必克矣!置坛祈之。”帝依以设坛,稽首再拜,果得符,广三寸,长一尺,青色,以血为文,即佩之。仰天叹所未捷,以精思之,感天大雾冥冥三日三夜。天降一妇人,人首鸟身,帝见稽首,再拜而伏。妇人曰:“吾玄女也,有疑问之。”帝曰:“蚩尤暴人残物,小子欲万战万胜也。”玄女教帝《三宫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》(兵法谓玄女战术也。卫公李靖用九天玄女法是也。又神符,黄帝之符也。《阴阳术》即《六壬太一遁甲运式法》也)。玄女传《阴符经》三百言,帝观之十旬,讨伏蚩尤。授帝《灵宝五符真文》及《兵信符》,帝服佩之,灭蚩尤。
  黄帝于是纳五音之策,以审攻战之事。复率诸侯再伐蚩尤于冀州。蚩尤率魑魅魍魉,请风伯雨师,从天大风而来,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。黄帝请风伯、雨师及天下女袄以止雨。于东荒之地北隅诸山,黎土羌兵,驱应龙以处南极,杀蚩尤与夸父。不得复上,故其下旱,所居皆不雨。蚩尤乃败于顾泉,遂杀之于中冀,其地因名绝辔之野(在妫州也)。既擒杀蚩尤,乃迁其庶类善者于邹屠之乡,其恶者以木械之。帝令画蚩尤之形于旗上,以厌邪魅,名蚩尤旗。杀蚩尤于黎山之丘(东荒之北隅也)。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,其械后化为?木之林(《山海经》曰:融天山有*(左木右冈)木之林,蚩尤之桎梏所化也)。所杀蚩尤,身首异处,帝闵之,令葬其首冢于寿张(县名,在郓州,冢高七尺,土人常以十月祀之,则赤气如绛见,谓之蚩尤旗)。其肩膂冢在山阳(县名,在楚州,肩膂,府藏也)。其髀冢在钜鹿(邢州钜鹿县也)。收得蚩尤《兵书行军秘术》一卷,《蚩尤兵法》二卷。黄帝都于涿鹿城(上谷郡涿州,地名独鹿,又曰濁鹿,声传记误也)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一百一十四
  昔黄帝讨蚩尤之暴,威所未禁,而蚩尤幻化多方,征风召雨,吹烟喷雾,师众大迷。帝归息太山之阿,昏然忧寐。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,以符授帝曰:“太一在前,天一在后,得之者胜,战则克矣。”符广三寸,长一尺,青莹如玉,丹血为文。佩符既毕,王母乃命一妇人,人首鸟身,谓帝曰:“我九天玄女也。”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,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术,《阴符》之机,《灵宝五符》、《五胜》之文,遂克蚩尤于中冀,剪神农之后,诛榆罔于阪泉,而天下大定,都于上谷之涿鹿。又数年,王母遣使白虎之神,乘白虎,集帝之庭,授以地图。
  九天玄女者,黄帝之师,圣母元君弟子也。黄帝在昔为有熊之国君,佐神农之孙。榆罔既衰,诸侯相伐,干戈相寻,各据方色,自称五行之号。太皞之后,自为青帝;榆罔,神农之后,自号赤帝;共工之后,自号白帝;葛天氏之后,自号黑帝;帝起有熊之墟,自号黄帝。帝乃恭己下士,侧身修德。在位二十一年,而蚩尤肆孽,弟兄八十一人,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啖砂吞石,不食五谷,作五虎之形以害黎庶,铸兵于葛炉之山,不用帝命。帝欲征之,博求贤能,以为己助。得风后于海隅,得力牧于大泽,以大鸿为佐,天老为师。置三公以象三台,风后为上台,天老为中台,五圣为下台。始获宝鼎,不爨而熟,迎日推策。以封胡为将,以夫人费修之子为太子,用张若、隰朋、力牧、容光、龙行、仓颉、容成、大挠、奢龙众臣以为辅翼,战蚩尤于涿鹿,帝师不胜。蚩尤作大雾三日,内外皆迷。风后法斗机作大车,以杓指南,以正四方。帝用忧愤,斋于太山之下。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,以符授帝曰:“精思告天,必有太上之应。”居数日,大雾冥冥,书晦,玄女降焉。乘丹凤,御景云,服九色彩翠之衣,集于帝前。帝再拜受命,玄女曰:“吾以太上之教,有疑可问也。”帝稽首曰:“蚩尤暴横,毒害蒸黎,四海嗷嗷,莫保性命,欲万战万胜之术,与人除害,可乎?”玄女即授帝六甲六壬兵信之符,《灵宝五符》策使鬼神之书,制袄通灵五明之印,五阴五阳遁甲之式,太一十精四神胜负握机之图,五岳河图策精之诀,九光玉节十绝灵幡,命魔之剑,霞冠火珮,龙戟霓旗,翠辇绿軿,虬骖虎骑,千花之盖,八鸾之舆,羽龠玄竿,虹旌玉钺,神仙之物。五龙之印,九明之珠,九天之节,以为兵信,五色之幡,以辨五方。帝遂复率诸侯再战,蚩尤驱魑魅杂袄以为阵,雨师风伯以为卫,应龙蓄水以攻于帝,帝尽制之,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中冀之乡,冢分其四肢以葬之。由是榆罔拒命,又诛之于版泉之野。北逐獯鬻,大定四方。步四极,凡二万八千里,乃铸鼎,立九州。置九行九德之臣,以观天地,祠万灵,垂法设教。然后采首山之铜,铸鼎于荆山之下,黄龙下迎,帝乘龙升天。皆由玄女之所授符策图局也。
  《太平御览》卷七九
  引《龙鱼河图》说:“黄帝摄政前,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,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食沙石子,造立兵杖、刀、戟、大弩,威振天下。”
  《全史宫词》卷一《黄帝》
  黄帝有熊氏,帝姓公孙,名轩辕,有熊国君,少典之子也。国于有熊,故号有熊氏。长于姬水,故又以姬为姓。神农氏衰,诸侯尊为天子。因有土德之瑞,故号曰黄帝。都涿鹿,在位百年。
  《黄帝玄女兵法》
  黄帝与蚩尤对,九战九不胜。黄帝归于太山。三日三夜,大雾冥冥,有一妇人,人首鸟形,黄帝稽首再拜,伏不敢起。妇人曰:“吾所谓玄女者,子欲何问?”黄帝曰:“小子欲万战万胜,万隐万匿,首当何从起?”(《艺文》卷二引)
  黄帝攻蚩尤,三年城不下,募求术士,乃得伍胥。与之言曰:“今日余攻蚩尤,三年城不下,其咎安在?”伍胥曰:“此城中之将,为人必白色商音,帝始攻时,得无以秋之东方行乎?今黄帝为人苍色角音,此雄军也。以战为之。”黄帝曰:“善!为之若何?”伍胥曰:“臣请攻蚩尤,三日城必下。”黄帝大喜。其中黄直曰:“帝积三年,攻蚩尤而城不下,今子欲以三日下之,何以为明?”伍胥曰:“不如臣言,请以军法论。”黄帝曰:“子欲以何时?”“臣请朱雀之日日正中时,立赤色徵音绛衣之军于南方,以辅角军;臣请以青龙之日平旦时,立青色角音青衣之军于东方,以辅羽军;臣请以玄武之日人定时,立黑色羽音黑衣之将于北方,以辅商军;臣请以白虎之日日入时,立白色商音白衣之将于西方,以辅宫军。四将以立,臣请为帝以黄龙之日日中,建黄旗于中央,以制四方。”五军已具,四面攻蚩尤,三日其城果下,黄帝即封胥,世世不绝。
  《日下旧闻考》卷二《世纪一》
  〔原〕轩辕教熊、罴、貔、貅、貙、虎,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,蚩尤不用帝命。(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)
  〔增〕黄帝乃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遂擒杀蚩尤,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,代神农氏。(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)
  〔原〕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蚩尤作大雾,兵士昏迷。于是作指南车,以示四方,遂擒杀蚩尤,而即帝位,故后常建焉。(《古今注》)
  〔原〕黄帝氏平蚩尤,因大雾,作指南车,饰以文玉。其文和蚩尤形,车饰以黍,尺度高一尺四寸二分,下长七寸四分。管立木,口圆径三寸四分,琢玉为人形,手常指南。足底通圆窍,作旋转轴,踏于蚩尤之上。(《古玉图考》)
  〔原〕黄帝用车战,蚩尤用骑战。下作雾,黄帝用指南车。(《广博物志》)
  〔补〕蚩尤帅蝄蜽与黄帝战于涿鹿,帝命吹角为龙吟以御之。(《通礼义纂》)
  〔补〕蚩尤变幻多方,征风召雨,吹烟喷雾,黄帝师众大迷。王母乃命元女授帝以三宫、五音、阴阳之略,太乙遁甲、六壬步斗之术,阴符之机,《灵宝五符五胜》之文,遂克蚩尤于中冀。(《元女兵法》)
  〔补〕黄帝百战,百战之数未尽闻也,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七十二,其大略也。(《鹖冠子》注)
  〔补〕黄帝戮蚩尤,迁其民善者于邹屠,恶者于北。《诗》云“投畀有北”,恶可知也。(《国名纪》)
  〔增〕《山海经》云:黄帝令应龙攻蚩尤,蚩尤请风伯、雨师以从大风雨,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,遂杀蚩尤。(《史记正义》)
  【方志】
  (嘉靖)《宣府镇志》 明嘉靖四十年(1561)刻本
  卷八山川考
  汉志
  涿鹿山,在涿鹿县。《帝王世系》云:黄帝所都。《世本》曰:鼓(城)南。张晏曰:在上谷。《一统志》曰:保安州西南五十里。胡曾诗:涿鹿芒芒白草秋,轩辕曾此破蚩尤。丹霞遥映山前水,疑是成川血尚流。明山东按察佥事晏壁鹿野耕诗云:涿鹿平原望眼迷,屯兵耕稼力何齐。桑麻翳翳云千顷,黍稷穜穜雨一犁。黄犊昼眠芳陇上,斑鸠晴唤小园西。微臣愿颂丰年瑞,边境无虞罢鼓鼙。
  (万历)《兖州府志》 明万历二十四年(1596)刻本
  卷二十三陵墓志
  钜鹿县
  蚩尤冢,在城东北八里。《皇览》曰:山阳钜泽县,有肩髀冢。传言蚩尤与黄帝战,黄帝克之于涿鹿之野,身体异处,故别葬焉。
  汶上县
  蚩尤冢,在南旺湖中,故寿张境也。《皇览》曰: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乡城中,冢高七尺,常以十月祠之,有赤气出如绛,民名为蚩尤旗。《郡国》志曰:东平陆有阚亭。按:东平陆在汶上阚亭,鲁诸公墓焉,即此地矣。
  (康熙)《怀来县志》 清康熙五十一年(1712)刻本
  卷二世纪志
  蚩尤不用帝命,黄帝乃征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。
  卷十五杂记志
  上古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。蚩尤作大雾,兵士皆迷,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,遂擒蚩尤而即帝位,故后常建焉。(《古今注》)
  (乾隆)《延庆州志》 清乾隆七年(1742)刻本
  卷一山川
  古迹附
  蚩尤城,在州城西南,去废怀来县东南六十里。
  (乾隆)《宣化府志》 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7)刻本
  卷六山川志
  保安州
  涿鹿山,《畿辅通志》:在州东南。《史记·五帝纪注》:黄帝乃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涿鹿之野。服虔曰:涿鹿,山名。《水经注》:涿水出涿鹿山。《括地志》:涿鹿山,在妫州东南五十里。
  蚩尤城,《畿辅通志》:在保安州东南。《水经注》:蚩尤泉,水出蚩尤城,城无东面。《魏土地记》曰:涿鹿城东南六里,有蚩尤城。
  卷四十一艺文志
 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。蚩尤作大雾,兵士皆迷,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,遂擒蚩尤而即帝位,故后常建焉。(《古今注》)
  黄帝有熊氏,阪泉之野,三战然后得志,蚩尤不用帝命,黄帝乃征师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。(《史记·五帝纪》)
  (乾隆)《解州全书》 清乾隆二十九年(1764)刻《解州全书》本
  卷十一古迹
  安邑县
  蚩尤城,在盐池东南二里许。《黄帝经序》:黄帝杀蚩尤,其血化为卤,今之解池是也。
  (道光)《保安州志》 清道光十五年(1835)刻本
  卷二地部
  纪事
  黄帝与蚩尤战涿鹿之野,蚩尤作大雾,兵士皆迷,帝作指南车以示四方,遂擒蚩尤(涿鹿,今矾山去保安六十里,矾山旧属保安)。
  山川
  蚩尤城,《通志》:在保安州东南。《水经注》:蚩尤泉,水出蚩尤城,城无东面。《魏土地记》曰:涿鹿城东南六里,有蚩尤城。
  (光绪)《山西通志》 清光绪十八年(1892)刻本
  解州
  安邑县
  蚩尤城,盐池东南二里。《黄帝经序》:黄帝杀蚩尤,其血化为卤,今之解池是也。
  (民国)《察哈尔省通志》 民国二十四年(1935)铅印本
  涿鹿山,在〔涿鹿〕县城西南七十里,《水经注》:涿水出涿鹿,其东北烟岚掩映,形如卧猫者,相传即涿鹿山。按:涿水即今张公泉。
  蚩尤泉,在〔涿鹿〕县城西南七十里,矾山堡西南三里,龙王塘北门外龙泉寺有泉,石甃如井,深约丈许,水色沉黑,渊而不流,每大雨,则从井溢出。
  (当代)《古今涿州志要》 1990年新华出版社铅印本
  蚩尤冢,位于城外西关,京广公路东侧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载:“蚩尤不用帝命”,“黄帝乃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遂擒杀蚩尤。”《古今注》记载:“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蚩尤作大雾,兵士皆迷。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,遂擒蚩尤而即帝位。”大战中,“黄帝用车战,蚩尤用骑战。”“黄帝执蚩尤,杀之于中冀,名之曰绝辔之野。”(《汲冢周书》)《龙鱼河图》记载:“蚩尤兄弟八十一人,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食砂石子,造五兵仗刀戟大弩,威震天下。”《广成子传》曰:“蚩尤,炎帝之后。铜头啖石,飞空走险。以馗牛皮为鼓,九击而止之。尤不能飞走,遂杀之。”《通礼义篡》曰:“蚩尤帅魍魉与黄帝战于涿鹿,帝命吹角为龙吟以御之。”《玄女兵法》:“蚩尤变幻多方,征风召雨,吹烟喷雾,黄帝师众大迷。王母乃命玄女授帝以三宫五音阴阳之略,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,阴符之机,灵宝五符五胜之文,遂克蚩尤于中冀。”
  《太平寰宇记》载:“涿州,古涿鹿之地”,“《史记》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即此也。”可见,蚩尤冢建于涿有其依据。相传,蚩尤死后,部分尸骨弃于涿地。修筑古城时,西门凹人,是为避蚩尤之孽。
  千百年来,蚩尤冢处一直为畦地,后曹琨屯兵于此,蚩尤托梦,曹琨对蚩尤冢进行修复。
  (当代)《涿鹿县志》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4年出版
  第二十九编 黄帝文化
  第二章 古遗迹、文物
  第一节 古遗迹
  蚩尤三寨,位于矾山镇西南数里—处黄土崖上,有三所犄角互恃、紧相毗连的土寨残垣,据说是蚩尤屯兵之处,分为“南寨”、“中寨”、“北寨”,号称“蚩尤三寨”。
  蚩尤泉,在今矾山镇东南1.5公里的龙王堂村,村中心有龙泉寺,寺内有古今闻名的蚩尤泉,泉的直径2.5米,水深3米。泉边有高达20多米的千年古松一株,名为“蚩尤松”。
  蚩尤坟,在保岱村北有座锥形五亩大长方丘,据老辈人们说那是蚩尤坟。此坟占地约2700平方米,高约6米多。传说,黄帝怕蚩尤转世反他,扰乱天下,叫人将蚩尤尸体大解数块,各埋一方。人们觉得蚩尤死得惨,世世代代很少有人去动那土疙瘩,至今还在。
  蚩尤血染山,位于辉耀村北,北山坡上有一片红似血的山岩。传说,此处正是黄帝斩杀蚩尤处,这片红岩是蚩尤血染红的。
  二、黄帝与炎帝的战争
  【经史】
  《尚书·周书·吕刑第二九》
  王曰:若古有训:蚩尤惟始作乱,延及于平民,罔不寇贼,鸱义奸宄,夺攘矫虔。
  《逸周书》卷六《尝麦解第五六》
  昔天之初,□作二后,乃设建典,命赤帝分正二卿,命蚩尤宇于少昊,以临四方,司□□上天未成之庆,蚩尤乃逐帝,争于涿鹿之阿,九隅无遗,赤帝大慑,乃说于黄帝,执蚩尤杀之于中冀,以甲兵释怒,相大正,顺天思序,纪于大帝,用名之曰:“绝辔之野”,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,以正五帝之官,故名曰:“质”,天用大成,至于今不乱。
  《战国策·魏策二》
  黄帝战于涿鹿之野,而西戎之兵不至;禹攻三苗,而东夷之民不起。以燕伐秦,黄帝之所难也。
  《史记》卷一《五帝本纪》
  “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。”集解“……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黄帝杀之,身体异处,故别葬之”。
  “诸侯相侵伐,暴虐百姓,而神农氏弗能征。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,以征不享。”正义:《龙鱼河图》云“黄帝摄政,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,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食沙石子,造立兵仗刀戟大弩,威振天下,诛杀无道,不慈仁。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,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,乃仰天而叹。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,制伏蚩尤,帝因使之主兵,以制八方。蚩尤没后,天下复扰乱,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,天下咸谓蚩尤不死,八方万邦皆为弭服。”
  《史记》卷八《高祖本纪》
  “祠黄帝,祭蚩尤于沛庭。”集解:应劭曰:“《左传》曰黄帝战于阪泉,以定天下。蚩尤好五兵,故祠祭之求福祥也。”
  《汉书》卷二十三《刑法志》
  自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,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定水害。唐虞之际,至治之极,犹流共工,放讙兜,窜三苗,殛鲧,然后天下服。
  《纬书集成·易编·易纬坤灵图》
  蚩尤出自芋水,八肱八趾,疏首,登九淖,以伐空桑,黄帝杀之于青邱。
  《纬书集成·尚书编·尚书刑德放》
  涿鹿者,竿人头也,黄帝杀之涿鹿之野,身首异处,故别葬。
  《纬书集成·礼编·礼纬》
  黄帝以德行,蚩尤与黄帝战。
  《纬书集成·春秋编·春秋纬》
  〔黄〕帝伐蚩尤,乃睡梦西王母,遣道人披玄狐之裘,以符授之。
  《纬书集成·河图编·龙鱼河图》
  黄帝摄政前,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,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食沙石子,造立兵仗刀戟大弩,威震天下,诛杀无道,不仁不慈。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。黄帝仁义,不能禁止蚩尤,遂不敌,乃仰天而叹。天遣玄女下,授黄帝兵信神符,制伏蚩尤,以制八方。蚩尤没后,天下复扰乱不宁。黄帝遂画蚩尤形象,以威天下。天下咸谓蚩尤不死,八方万邦,皆为殄伏。
  黄帝之初,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,铜头铁额,食沙石,制五兵之器,变化云雾。
  玄女出兵符与黄帝,战蚩尤。
  玄女出兵符信符,黄帝制蚩尤。
  帝伐蚩尤,乃睡梦西王母遣道人,被玄狐之裘,以符授之曰:“太乙在前,天乙备后。河出符信,战则克矣。”黄帝寤,思其符,不能悉忆,以告风后、力牧。曰:“此兵应也,战必自胜。”力牧与黄帝俱到盛水之侧,立坛,祭以太牢。有玄龟衔符出水中,置坛中而去。黄帝再拜稽首,受符视之,乃梦所得符也。广三寸,袤一尺。于是黄帝佩之以征,即日擒蚩尤。
  《纬书集成·河图编·河图》
  黄帝摄政前,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,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食沙石子,造立兵仗剑戟大弩,威震天下,诛杀无道,不仁不慈。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。黄帝仁义,不能禁蚩尤,遂不敌。黄帝乃仰天而叹。天遣玄女,授黄帝兵法符,制以服蚩尤。
  玄女出兵符授黄帝,以杀蚩尤。
  《晋书》卷二三《乐下》
  蚩尤乱生灵,黄帝用兵征万方。
  角,说者云,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,帝乃始命吹角为龙鸣以御之。
  《水经注》卷十三《漯水》
  涿水出涿鹿山,世谓之张公泉,东北流迳涿鹿县故城南,王莽所谓抪陆也。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留其民于涿鹿之阿,即于是也。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,水导源县之东泉。《魏土地记》曰:下洛城东南六十里,有涿鹿城,城东一里有阪泉,泉上有黄帝祠。《晋太康地理记》曰:阪泉,亦地名也。泉水东北流,与蚩尤泉会,水出蚩尤城。城无东面。而《魏土地记》称,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。
  《帝王世纪·自皇古至五帝第一》
  〔黄帝〕又征诸侯,使力牧、神皇直讨蚩尤氏,擒之于涿鹿之野,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邱。
  神农氏衰,蚩尤氏叛,不用帝命。黄帝于是修德抚民,……讨蚩尤氏,禽之于涿鹿之野。诸侯有不服者,从而征之。凡五十二战,而天下大服。(《群书治要》卷一一注引)
  昔蚩尤无道,黄帝讨之于涿鹿之野。西王母遣道人以符授之。黄帝乃立请祈之坛,亲自受符,视之,乃昔者梦中所见也。即于是日擒蚩尤。(陈本《书抄》卷一〇三引)
  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,或曰黄帝斩蚩尤于中冀,因名其地曰绝辔之野。
  (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索隐引皇甫谧云)
  《唐律疏议·进律疏表》
  史记,轩辕乃习用干戈,以征不享,诸侯咸宾从,而蚩尤最为暴虐,莫能伐。应劭曰,轩辕黄帝时,蚩尤作乱,不用帝命,遂作五虐之刑,大刑用甲兵,其次用斧钺;中刑用刀锯,其次用钻笮;薄刑用鞭扑。轩辕乃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。服虔曰,涿鹿,山名,在涿鹿郡。遂擒杀蚩尤,身首异处。
  《唐律疏议》唐律释文
  蚩尤古之诸侯名也。然其性酷毒,故作五虐之刑,如以车裂人,又烧铜柱,或使人抱,或使人缘之类也。史记五帝本纪云:神农氏世衰,诸侯相侵伐,蚩尤最为暴虐,莫能伐之。黄帝乃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遂擒杀蚩尤,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。如本纪云,蚩尤是炎帝之末诸侯,君霸天下,黄帝所伐者。
  《辽史》卷三十一《营卫志》
  上古之世,草衣木食,巢居穴处,熙熙于于,不求不争。爰自炎帝政衰,蚩尤作乱,始制干戈,以毒天下。轩辕氏作,戮之涿鹿之阿。处则象吻于宫,行则悬旄于纛,以为天下万世戒。于是师兵营卫,不得不设矣。
  《宋史》卷一百四十九《舆服志》
 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蚩尤起大雾,军士不知所向,帝遂作指南车。
  《宋史》卷一百九十五《兵志》
  黄帝始置八阵法,败蚩尤于涿鹿。
  《资治通鉴》卷一百四十三
  “帝召入后堂,以步障裹之,令左右数十人鸣鼓角驰绕其外。”晋志曰:鼓,按周礼以鼖鼓鼓军事。角,说者云,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,黄帝乃始吹角为龙鸣以御之。其后魏武北征乌丸,越沙漠,而士卒思归,于是减为中鸣,尤更悲矣。
  《稽古录》卷一《有熊氏》
  炎帝既没,子孙德衰,蚩尤始作乱,延及于平民,罔不寇贼奸宄,夺攘矫虔。黄帝乃治五兵以征之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禽而杀之。诸侯皆去神农氏而归黄帝。
  《通鉴外纪》卷一《黄帝》
  神农氏世衰,诸侯相侵伐,暴虐百姓,而弗能征。轩辕习用干戈,以征不享,诸侯咸来宾从。蚩尤为最暴,莫能伐。……蚩尤作乱不用命,轩辕征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蚩尤为大雾,军士昏迷。轩辕作指南车,以示四方,遂擒蚩尤,戮于中冀,名其地曰绝辔之野。诸侯咸尊轩辕,代神农氏为天子,是为黄帝。
  《古史》卷一《三皇本纪》
  蚩尤作乱,不用帝命,于是〔黄帝〕乃征师诸侯,战于涿鹿之野,遂禽杀蚩尤。诸侯咸尊轩辕,代神农氏为黄帝,天下有不顺者,从而征之,平者去之。
  《通志》卷一《三皇纪第一》
  蚩尤为乱,独伯天下,莫与之争衡。帝乃征师诸侯,以中黄直为将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遂擒蚩尤,戮于中冀,名其地曰绝辔之野。或云榆罔之时,有庶人曰蚩尤,逐榆罔,榆罔与轩辕杀蚩尤于中冀。轩辕复与榆罔五战于阪泉,为轩辕所灭。诸侯咸尊之,代神农氏为天子,是为黄帝。
  《皇王大纪》卷二《五帝纪》
  神农氏之臣蚩尤起九冶,始作铠、戟、戈、矛,以贼乱为政,平民化之,罔不寇贼,鸱义奸宄,夺攘矫虔,轩辕征之。值天雾晦冥,军行迷,乃作指南车载之以旌,前朱雀而后玄武,左青龙而右白虎,招摇在上,进退有度,左右有局,各司其局,进击蚩尤,杀之于涿鹿之阿,徙其徒于有北。
  《路史》卷十四《后纪五·疏仡纪·黄帝纪上》
  炎帝氏衰,蚩尤惟始作乱,赫其火燀以逐帝,帝弗能征。乃帅诸侯责于后,爰既风后、力牧、神皇之徒,较其徒旅,以曷小颢而弭火灾,得一奉宸,乃临盛水录龟符,纳三宫五意之机,受八门九江之要,衍握奇以为式,故五旗五麾六毒,而制其阵。年三十七,戮蚩尤于中冀。于是炎帝诸侯咸进委命,乃即帝位,都彭城。王承填而土行,故色尚黄,而天下号之黄帝。
  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卷之一《轩辕黄帝传》
  帝有天下二十有二年,忽有蚩尤氏不恭帝命,诸侯中强暴者也,兄弟八十一人,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不食五谷,啖沙吞石。不用帝命,作五虐之刑,以害黎庶。于葛芒山发金作冶,制为铠甲及剑,造立兵杖刀戟大弩等,威震天下。不顺帝命,帝欲伐之,征诸侯,一十五旬未克敌,思念贤哲以辅佐,将征不义。……帝问张若谋敌之事,张若曰:“不如力牧。能于推步之术,著兵法十三卷,可用之。”乃习用干戈,以征弗享。……
  乃与榆罔合谋共击蚩尤,以玉为兵。帝服黄冕,驾象车,交六龙。太丙、太一为御。载交龙之旅,张五牙旗,引之以定方位。帝之行也,常有五色云状,如金枝玉叶,止于帝上,如葩华之象,帝因作华盖。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。帝未克敌,蚩尤作百里大雾,弥三日,帝之军人皆迷惑,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,以别四方。
  帝未战胜,归太山之阿,惨然而寐,梦见西王母遣道人披元狐之衣符授帝,曰:“太一在前,天一在后,得之战胜,战则克矣。”帝觉而思之,未悉其意,即召风后告之。风后曰:“此天应也。战必克矣。置坛祈之。”帝依之,以设坛,稽首再拜,果得符,广三寸,长一尺,青色,以血为文,即佩之,仰天叹所未捷,以精思之。感天,大雾冥冥三日三夜。天降一妇人,人首鸟身。帝见,稽首再拜而伏服。妇人曰:“吾玄女也,有疑问之。”帝曰:“蚩尤暴人残物,小子一战则必胜也。”玄女教帝三宫秘略、五音权谋、阴阳之术。玄女传《阴符经》三百言,帝观之十旬,讨蚩尤。又授帝《灵宝五符》真文及兵信行,帝服佩之,灭蚩尤。
  黄帝于是纳五音之策,以审攻战之事,复率诸侯再伐蚩尤于冀州。蚩尤率魑魅魍魉,请风伯雨师,从天大风而来,命应龙蓄水以攻。黄帝请风伯雨师及天女袄,以止雨于东荒之地、北隅诸山黎土,差兵驱应龙以处南极,杀蚩尤于凶黎谷,不得复上。故其下旱,所居皆不雨。蚩尤乃败于顾泉,遂杀之于中冀,其地因名绝辔之野。
  既擒杀蚩尤,乃迁其庶类善者于邹屠之乡,其恶者以木械之。帝令画蚩尤之形于旗上,以厌邪魅,名蚩尤旗。杀蚩尤于黎山之邱,掷械于大荒中宋山之上,其械后化为枫木之林。所杀蚩尤,身首异处,帝悯之,令葬,其首冢于寿张,其肩膂冢在山阳。收得蚩尤兵书《行军秘术》一卷,《蚩尤兵法》二卷。黄帝都于涿鹿城。
  【子集】
  《山海经》卷十七《大荒北经》
  有系昆之山者,有共工之台,射者不敢北乡。有人衣青衣,名曰黄帝女妭。蚩尤作兵伐黄帝,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。应龙蓄水,蚩尤请风伯、雨师,从大风雨。黄帝乃下天女曰魃,雨止,遂杀蚩尤。
  《管子》卷一四《五行》
  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……蚩尤明天道,故使为当时。
  《管子》卷二三《地数》
  葛庐之山发而出水,金从之。蚩尤受而制之,以为剑、铠、矛、戟,是岁相兼者诸侯九。雍狐之山发而出水,金从之,蚩尤受而制之,以为雍狐之戟、芮戈,是岁相兼者诸侯二十。
  《庄子》卷九下《盗跖》
 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,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,昼拾橡栗,暮栖木上,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。古者民不知衣服,夏多积薪,冬则炀之,故命之曰知生之民。神农之世,卧则居居,起则于于,民知其母,不知其父,与麋鹿共处,耕而食,织而衣,无有相害之心,此至德之隆也。然而黄帝不能致德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流血百里。
  世之所高,莫若黄帝。黄帝尚不能全德,而战于涿鹿之野,流血百里。
  《韩非子》第十篇《十过》
 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,驾象车而六蛟龙,毕方并辖,蚩尤居前,风伯进扫,雨师洒道,虎狼在前,鬼神在后,腾蛇伏地,凤凰覆上,大合鬼神,作为清角。
  《吕氏春秋》卷七《荡兵》
  人曰“蚩尤作兵”,蚩尤非作兵也。利其械矣。未有蚩尤之时,民固剥林木以战矣,胜者为长。长则犹不足治之,故立君。君又不足以治之,故立天子。天子之立也出于君,君之立也出于长,长之立也出于争。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,不可禁,不可止,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。
  《六韬》卷四《虎韬·军用》
  轴旋短冲矛戟扶胥百二十具,黄帝所以败蚩尤氏。败步骑,要穷寇,遮走北。
  《盐铁论》卷第八《结和》
  轩辕战涿鹿,杀两皞、蚩尤而为帝,汤、武伐夏、商,诛桀、纣而为王。黄帝以战成功,汤、武以伐成孝。
  《古今注》卷上《舆服》
  大驾指南车,起于黄帝,与蚩尤战于涿漉之野。蚩尤作大雾,皆迷四方,于是作指南车,以示四方。遂擒蚩尤而即位。
  华盖,黄帝所作也。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,有花葩之象,故因而作华盖焉。
  《拾遗记》卷一《高辛》
  帝喾之妃,邹屠氏之女也。轩辕去蚩尤之凶,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,迁恶者于有北之乡。
  昔黄帝除蚩尤,及四方群凶,并诸妖魅,填川满谷,积血成渊,聚骨如岳。数年中,血凝如石,骨白如灰,膏流成泉。故南方有肥泉之水,有白垩之山,望之峨峨,如霜雪矣。又有丹丘,千年一烧,黄河千年一清,至圣之君,以为大瑞。丹丘之野多鬼,血化为丹石,则玛瑙也。不可斫削雕琢,乃可铸以为器也。当黄帝时,玛瑙瓮至尧时犹存,甘露在其中,盈而不竭,谓之宝露,以班赐群臣。至舜时,露已渐减,随帝世之污隆,时淳则露满,时浇则露竭。
  《拾遗记》卷一《虞舜》
  冀州之西二万里,有孝养之国。……昔黄帝伐蚩尤,除诸凶害,独表此处为孝养之乡,万国莫不钦仰,故舜封为孝让之国。
  《拾遗记》卷一〇《昆吾山》
  昆吾山,其下多赤金,色如火。昔黄帝伐蚩尤,除兵于此地,掘深百丈,犹未及泉,惟见火光如星。地中多丹,炼石为铜,铜色青而利。泉色赤。山草木皆劲利,土亦刚而精。
  《述异记》卷上
  轩辕之初立也,有蚩尤氏,兄弟七十二人,铜头铁额,食铁石,轩辕诛之于涿鹿之野。蚩尤能作云雾。涿鹿今在冀州。有蚩尤神,俗云:“人身牛蹄,四目六手。”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,即蚩尤之骨也。今有蚩尤齿,长二寸,坚不可碎。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,头有角,与轩辕斗,以角抵人,人不能向。今翼州有乐名“蚩尤戏”,其两两三三,头戴牛角以相抵。汉造角抵戏,盖其遗制也。
  太原村落间,祭蚩尤神,不用牛头。今冀州有蚩尤川,即涿鹿之野。汉武时,太原有蚩尤神昼见,龟足蛇首;主疫,其俗遂立为祠。
  《太白阴经》卷九《遁甲总序》
  经曰:黄帝征蚩尤,七十二战而不克。昼梦金人引领,长头,衣元狐之裘,而言曰:“某天帝之使,授符于帝。”帝惊悟,求其符不得,乃问风后、力牧,力牧曰:“此天帝也。”乃于盛水之阳筑坛祭之,俄有元龟、巨鳌从水中出,含符致于坛而去。似皮非皮,似绨非绨,以血为文,曰:“天乙在前,太乙在后。”黄帝受符再拜,于是设九宫,置八门,布三奇、六仪,为阴阳二遁。凡一千八百局,名曰:“天乙遁甲式”。
  三门发,五将具,而征蚩尤,以斩之。蚩尤者,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,主金,兄弟十八人,日寻干戈,恃甲兵之利,残暴不仁,闻黄帝独王于中央,将欲胜四帝,恃甲兵于涿鹿,黄帝至道之精,其神无所倚,其心无所适,淡然与万物合其一。天道亏盈而益谦,乃授黄帝神符而胜之。使黄帝行蚩尤之暴、蚩尤行黄帝之道,则蚩尤得符而胜黄帝矣。黄帝因蚩尤之暴,则黄帝得符而胜蚩尤矣。天道助顺,所以授黄帝符者,欲启圣人之心、赞圣人之事也。吉凶成败在乎道,不在乎符!
  《初学记》卷九
  引《归藏·启筮》:“蚩尤出自羊水,八肱八趾,疏首,登九淖以伐空桑,黄帝杀之于青丘。”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七十九
  黄帝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遂擒之,诸侯咸宗轩辕为天子,代神农氏,是为黄帝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一百
  帝有天下之二十有二年,忽有蚩尤氏不恭帝命,诸侯中强暴者也。兄弟八十人,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不食五谷,啗沙蚕石(蚩尤始作铠甲兜牟,时人不识,谓是铜头铁额。李太白曰:“南人兵士见北地人所食麦饭糗粮,不识,谓之啗沙吞石,以喻于此。”),不用帝命,作五虐之刑,以害黎庶。于葛卢山发金作冶,制为铠甲及剑,造立兵仗、刀戟、大弩等,威震天下,不顺帝命。帝欲伐之,征诸侯,一十五旬未克敌,思念贤哲以辅佐,将征不义。
  帝之行也,以师兵为营卫,乃与榆罔合谋,共击蚩尤。……黄帝即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(地在上谷郡,南有涿鹿城)。帝未克敌,蚩尤作百里大雾,弥三日,帝之军人皆迷惑。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,以别四方(崔豹《古今注》曰:“周公作指南之车。”据此时已有指南车,即周公再修之尔)。帝乃战,未胜,归太山之阿,惨然而寐。梦见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衣,以符授帝曰:“太一在前,天一在后,得之者胜,战则克矣。”帝觉而思之,未悉其意,即召风后告之。后曰:“此天应也,战必克矣!置坛祈之。”帝依以设坛,稽首再拜,果得符,广三寸,长一尺,青色,以血为文,即佩之。仰天叹所未捷,以精思之,感天大雾冥冥三日三夜。天降一妇人,人首鸟身,帝见稽首,再拜而伏。妇人曰:“吾玄女也,有疑问之。”辛曰:“蚩尤暴人残物,小子欲万战万胜也。”玄女教帝《三宫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》(兵法谓玄女战术也。卫公李靖用九天玄女法是也。又神符,黄帝之符也。《阴阳术》即《六壬太一遁甲运式法》也)。玄女传《阴符经》三百言,帝观之十旬,讨伏蚩尤。授帝《灵宝五符真文》及《兵信符》,帝服佩之,灭蚩尤。
  黄帝于是纳五音之策,以审攻战之事。复率诸侯再伐蚩尤于冀州。蚩尤率魑魅魍魉,请风伯雨师,从天大风而来,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。黄帝请风伯、雨师及天下女祅以止雨。于东荒之地北隅诸山,黎土羌兵,驱应龙以处南极,杀蚩尤与夸父。不得复上,故其下旱,所居皆不雨。蚩尤乃败于顾泉,遂杀之于中冀,其地因名绝辔之野(在妫州也)。既擒杀蚩尤,乃迁其庶类善者于邹屠之乡,其恶者以木械之。帝令画蚩尤之形于旗上,以厌邪魅,名蚩尤旗。杀蚩尤于黎山之丘(东荒之北隅也)。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,其械后化为*(左木右冈)木之林(《山海经》曰:融天山有*(左木右冈)木之林,蚩尤之桎梏所化也)。所杀蚩尤,身首异处,帝闵之,令葬其首冢于寿张(县名,在郓州,冢高七尺,土人常以十月祀之,则赤气如绛见,谓之蚩尤旗)。其肩膂冢在山阳(县名,在楚州,肩膂,府藏也)。其髀冢在钜鹿(邢州钜鹿县也)。收得蚩尤《兵书行军秘术》一卷,《蚩尤兵法》二卷。黄帝都于涿鹿城(上谷郡涿州,地名独鹿,又曰濁鹿,声传记误也)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一百一十四
  昔黄帝讨蚩尤之暴,威所未禁,而蚩尤幻化多方,征风召雨,吹烟喷雾,师众大迷。帝归息太山之阿,昏然忧寐。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,以符授帝曰:“太一在前,天一在后,得之者胜,战则克矣。”符广三寸,长一尺,青莹如玉,丹血为文。佩符既毕,王母乃命一妇人,人首鸟身,谓帝曰:“我九天玄女也。”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,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术,《阴符》之机,《灵宝五符》、《五胜》之文,遂克蚩尤于中冀,剪神农之后,诛榆罔于阪泉,而天下大定,都于上谷之涿鹿。又数年,王母遣使白虎之神,乘白虎,集帝之庭,授以地图。
  九天玄女者,黄帝之师,圣母元君弟子也。黄帝在昔为有熊之国君,佐神农之孙。榆罔既衰,诸侯相伐,干戈相寻,各据方色,自称五行之号。太皞之后,自为青帝;榆罔,神农之后,自号赤帝;共工之后,自号白帝;葛天氏之后,自号黑帝;帝起有熊之墟,自号黄帝。帝乃恭己下士,侧身修德。在位二十一年,而蚩尤肆孽,弟兄八十一人,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啖砂吞石,不食五谷,作五虎之形以害黎庶,铸兵于葛炉之山,不用帝命。帝欲征之,博求贤能,以为己助。得风后于海隅,得力牧于大泽,以大鸿为佐,天老为师。置三公以象三台,风后为上台,天老为中台,五圣为下台。始获宝鼎,不爨而熟,迎日推策。以封胡为将,以夫人费修之子为太子,用张若、隰朋、力牧、容光、龙行、仓颉、容成、大挠、奢龙众臣以为辅翼,战蚩尤于涿鹿,帝师不胜。蚩尤作大雾三日,内外皆迷。风后法斗机作大车,以杓指南,以正四方。帝用忧愤,斋于太山之下。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,以符授帝曰:“精思告天,必有太上之应。”居数日,大雾冥冥,书晦,玄女降焉。乘丹凤,御景云,服九色彩翠之衣,集于帝前。帝再拜受命,玄女曰:“吾以太上之教,有疑可问也。”帝稽首曰:“蚩尤暴横,毒害蒸黎,四海嗷嗷,莫保性命,欲万战万胜之术,与人除害,可乎?”玄女即授帝六甲六壬兵信之符,《灵宝五符》策使鬼神之书,制袄通灵五明之印,五阴五阳遁甲之式,太一十精四神胜负握机之图,五岳河图策精之诀,九光玉节十绝灵幡,命魔之剑,霞冠火珮,龙戟霓旗,翠辇绿軿,虬骖虎骑,千花之盖,八鸾之舆,羽龠玄竿,虹旌玉钺,神仙之物。五龙之印,九明之珠,九天之节,以为兵信,五色之幡,以辨五方。帝遂复率诸侯再战,蚩尤驱魑魅杂祅以为阵,雨师风伯以为卫,应龙蓄水以攻于帝,帝尽制之,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中冀之乡,冢分其四肢以葬之。由是榆罔拒命,又诛之于版泉之野。北逐獯鬻,大定四方。步四极,凡二万八千里,乃铸鼎,立九州,置九行九德之臣,以观天地,祠万灵,垂法设教。然后采首山之铜,铸鼎于荆山之下,黄龙下迎,帝乘龙升天。皆由玄女之所授符策图局也。
  《太平御览》卷七九
  引《龙鱼河图》说:“黄帝摄政前,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,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食沙石子,造立兵杖、刀、戟、大弩,威振天下。”
  《全史宫词》卷一《黄帝》
  黄帝有熊氏,帝姓公孙,名轩辕,有熊国君,少典之子也。国于有熊,故号有熊氏。长于姬水,故又以姬为姓。神农氏衰,诸侯尊为天子。因有土德之瑞,故号曰黄帝。都涿鹿,在位百年。
  《黄帝玄女兵法》
  黄帝与蚩尤对,九战九不胜。黄帝归于太山。三日三夜,大雾冥冥,有一妇人,人首鸟形,黄帝稽首再拜,伏不敢起。妇人曰:“吾所谓玄女者,子欲何问?”黄帝曰:“小子欲万战万胜,万隐万匿,首当何从起?”(《艺文》卷二引)
  黄帝攻蚩尤,三年城不下,募求术士,乃得伍胥。与之言曰:“今日余攻蚩尤,三年城不下,其咎安在?”伍胥曰:“此城中之将,为人必白色商音,帝始攻时,得无以秋之东方行乎?今黄帝为人苍色角音,此雄军也。以战为之。”黄帝曰:“善!为之若何?”伍胥曰:“臣请攻蚩尤,三日城必下。”黄帝大喜。其中黄直曰:“帝积三年,攻蚩尤而城不下,今子欲以三日下之,何以为明?”伍胥曰:“不如臣言,请以军法论。”黄帝曰:“子欲以何时?”“臣请朱雀之日日正中时,立赤色徵音绛衣之军于南方,以辅角军;臣请以青龙之日平旦时,立青色角音青衣之军于东方,以辅羽军;臣请以玄武之日人定时,立黑色羽音黑衣之将于北方,以辅商军;臣请以白虎之日日入时,立白色商音白衣之将于西方,以辅宫军。四将以立,臣请为帝以黄龙之日日中,建黄旗于中央,以制四方。”五军已具,四面攻蚩尤,三日其城果下,黄帝即封胥,世世不绝。
  《日下旧闻考》卷二《世纪一》
  〔原〕轩辕教熊、罴、貔、貅、貙、虎,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,蚩尤不用帝命。(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)
  〔增〕黄帝乃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遂擒杀蚩尤,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,代神农氏。(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)
  〔原〕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蚩尤作大雾,兵士昏迷。于是作指南车,以示四方,遂擒杀蚩尤,而即帝位,故后常建焉。(《古今注》)
  〔原〕黄帝氏平蚩尤,因大雾,作指南车,饰以文玉。其文和蚩尤形,车饰以黍,尺度高一尺四寸二分,下长七寸四分。管立木,口圆径三寸四分,琢玉为人形,手常指南。足底通圆窍,作旋转轴,踏于蚩尤之上。(《古玉图考》)
  〔原〕黄帝用车战,蚩尤用骑战。下作雾,黄帝用指南车。(《广博物志》)
  〔补〕蚩尤帅蝄蜽与黄帝战于涿鹿,帝命吹角为龙吟以御之。(《通礼义纂》)
  〔补〕蚩尤变幻多方,征风召雨,吹烟喷雾,黄帝师众大迷。王母乃命元女授帝以三宫、五音、阴阳之略,太乙遁甲、六壬步斗之术,阴符之机,《灵宝五符五胜》之文,遂克蚩尤于中冀。(《元女兵法》)
  〔补〕黄帝百战,百战之数未尽闻也,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七十二,其大略也。(《鹖冠子》注)
  〔补〕黄帝戮蚩尤,迁其民善者于邹屠,恶者于北。《诗》云“投畀有北”,恶可知也。(《国名纪》)
  〔增〕《山海经》云:黄帝令应龙攻蚩尤,蚩尤请风伯、雨师以从大风雨,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,遂杀蚩尤。(《史记正义》)
  【方志】
  (嘉靖)《宣府镇志》 明嘉靖四十年(1561)刻本
  卷八山川考
  汉志
  阪泉,在涿鹿城东。《括地志》云:妫州有阪泉,一名黄帝泉。隋志
  阪山,在隆庆州境内,黄帝与炎帝战处。
  (康熙)《怀来县志》 清康熙五十一年(1712)刻本
  卷二世纪志
  上古,黄帝轩辕氏抚万民,度四方,教熊、罴、貔、貙、虎,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,三战然后得志。
  (乾隆)《宣化府志》 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7)刻本
  卷六山川志
  延庆州
  阪山,《明一统志》:在隆庆州境内,黄帝与炎帝战处。
  三、制度建构与政绩
  【经史】
  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
  秋,郯子来朝,公与之宴。昭子问焉,曰:“少皡氏鸟名官,何故也?”郯子曰:“吾祖也,我知之。昔者黄帝氏以云纪,故为云师而云名。炎帝氏以火纪,故为火师而火名。共工氏以水纪,故为水师而水名。太暤氏以龙纪,故为龙师而龙名。我高祖少暤挚之立也,凤鸟适至,故纪于鸟,为鸟师而鸟名。凤鸟氏,历正也。玄鸟氏,司分者也。伯赵氏,司至者也。青鸟氏,司启者也。丹鸟氏,司闭者也。祝鸠氏,司徒也。雎鸠氏,司马也。鸤鸠氏,司空也。爽鸠氏,司寇也。鹘鸠氏,司事也。五鸠,鸠民者也。五雉,为五工正,利器用,正度量,夷民者也。九扈,为九农正,扈民无淫者也。自颛顼以来,不能纪远,乃纪于近。为民师而命以民事,则不能故也。”仲尼闻之,见郯子而学之。既而告人曰:“吾闻之,天子失官,学在四夷,犹信。”
  《竹书纪年》卷上
  二十年,景云见。以云纪官。有景云之瑞,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。赤方中有两星,青方中有一星。凡三星,皆黄色,以天清明见于摄提,名曰景星。帝黄服斋于中宫,坐于玄扈、洛水之上,有凤凰集,不食生虫,不履生草,或止帝之东园,或巢于阿阁,或鸣于庭。其雄自歌,其雌自舞。麒麟在圃,神鸟来仪,有大蝼如羊,大蚓如虹。帝以土气胜,遂以土德王。
  《竹书纪年》卷上
  “初制冕服。”注:《易·系辞传》:“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。”《士冠礼》疏引《世本》:“黄帝作冕旒。”
  “二十年,景云见。”注:《艺文类聚》一、《太平御览》七十一引《春秋演孔图》:“黄帝将兴,黄云升于堂上。”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疏引服虔曰:“黄帝将兴,有景云之瑞。”
  “以云纪官。”注:《左氏·昭十七年传》:“昔者黄帝氏以云纪,故为云师而云名。”
  “五十九年,贯胸氏来宾,长股氏来宾。”注:《山海经·海外南经》注引《尸子》曰:“四夷之民有贯胸者,有深目者,有长肱者,黄帝之德常致之。”《路史·后纪》五注引“长肱”作“长股”,乃此条所本。
  “一百年,地裂。”注:《开元占经》四引《尚书说》:“黄帝将亡则地裂。”帝陟。《戴记·五帝德》:“黄帝生而人得其利百年。”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集解、《类聚》十一、《御览》七十九引《帝王世纪》:“黄帝在位百年而崩。”
  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第六》
  神农曰天府,黄帝曰合宫,陶唐曰衢室,有虞曰总章,夏曰世室,殷曰阳馆,又曰重屋,周曰明堂。
  《大戴礼记》卷第六《武王践阼地第五十九》
  武王践阼三日,召士大夫而问焉,曰:“恶有藏之约、行之行,万世可以为子孙常者乎?”诸大夫对曰:“未得闻也!”然后召师尚父而问焉,曰:“黄帝颛顼之道存乎?意亦忽不可得见与?”师尚父曰:“在丹书,王欲闻之,则齐矣!”
  《大戴礼记》卷第七《五帝德第六十二》
  宰我问于孔子曰:“昔者予闻诸荣伊令,黄帝三百年。请问黄帝者人邪?抑非人邪?何以至于三百年乎?”孔子曰:“予,禹汤文武成王周公,可胜观邪!夫黄帝尚矣,女何以为?先生难言之。”宰我曰:“上世之传,隐微之说,卒业之辨,闇昏忽之意,非君子之道也。则予之问也固矣。”孔子曰:“黄帝,少典之子也,曰轩辕。生而神灵,弱而能言,幼而彗齐,长而敦敏,成而聪明。治五气,设五量,抚万民,度四方,教熊罴貔貙虎,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,三战,然后得行其志。黄帝黼黻衣,大带,黼裳,乘龙扆云,以顺天地之纪,幽明之故,死生之说,存亡之难。时播百谷草木,故教化淳鸟兽昆虫,历离日月星辰,极畋土石金玉。劳心力耳目,节用水火材物。生而民得其利百年,死而民畏其神百年,亡而民用其教百年,故曰三百年。”
  《大戴礼记》卷第七《虞戴德第七十》
  子曰:“君以闻之,唯丘无以更也;君之闻如未成也,黄帝慕脩之。”曰:“明法于天明,开施教于民;行此以上明于天化也,物必起,是故民命而弗改也。”
  公曰:“善哉!我则问政,子事教我!”子曰:“君问已参黄帝之制,制之大礼也。”
  《史记》卷一《五帝本纪》
  东至于海,登丸山,及岱宗。西至于空桐,登鸡头。南至于江,登熊、湘。北逐荤粥,合符釜山,而邑于涿鹿之阿。迁徙往来无常处,以师兵为营卫。官名皆以云命,为云师。置左右大监,监于万国。万国和,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。获宝鼎,迎日推筴。举风后、力牧、常先、大鸿以治民。(应劭曰:“黄帝受命,有云瑞,故以云纪事也。春官为青云,夏官为缙云,秋官为白云,冬官为黑云,中官为黄云。”张晏曰:“黄帝有景云之应,因以名师与官。”)顺天地之纪,幽明之占,死生之说,存亡之难。时播百谷草木,淳化鸟兽虫蛾,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,劳勤心力耳目,节用水火材物。有土德之瑞,故号黄帝。
  “迁徙往来无常处,以师兵为营卫。”集解:应劭曰:“黄帝受命,有云瑞,故以云纪事也。春官为青云,夏官为缙云,秋官为白云,冬官为黑云,中官为黄云。”张晏曰:“黄帝有景云之应,因以名师与官。”
  “举风后、力牧、常先、大鸿。”正义:举,任用。四人皆帝臣也。……郑玄云:“风后,黄帝之三公也。”案:黄帝仰天地置列侯众官,以风后配上台,天老配中台,五圣配下台,谓之三公也。《封禅书》云“鬼臾区号大鸿,黄帝大臣也。死葬雍,故鸿冢是”。
  《史记》卷五《秦本纪》
  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,身以先之,仅以小治。
  《史记》卷十二《孝武本纪》
  初,天子封泰山,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,处险不敞。上欲治明堂奉高旁,未晓其制度。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。明堂图中有一殿,四面无壁,以茅盖,通水,圜宫垣为复道,上有楼,从西南入,命曰昆仑,天子从之入,以拜祠上帝焉。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,如带图。及五年脩封,则祠泰一、五帝於明堂上坐,令高皇帝祠坐对之。祠后土於下房,以二十太牢。天子从昆仑道入,始拜明堂如郊礼。礼毕,燎堂下。而上又上泰山,有祕祠其颠。而泰山下祠五帝,各如其方,黄帝并赤帝,而有司侍祠焉。泰山上举火,下悉应之。
  《史记》卷十三《三代世表》
  天下之君王为万夫之黔首,请赎民之命者帝,有福万世,黄帝是也。五政明则修礼义,因天时举兵征伐而利者王,有福千世。
  《史记》卷一三〇《太史公自序》
  维昔黄帝,法天则地,四圣遵序,各成法度。
  《汉书》卷一九上《百官公卿表》
  易叙宓羲、神农、(皇)〔黄〕帝作教化民,而传述其官,以为宓羲龙师名官,神农火师火名,黄帝云师云名,少昊鸟师鸟名。自颛顼以来,为民师而命以民事,有重黎、句芒、祝融、后土、蓐收、玄冥之官,然已上矣。
  《汉书》卷二十五《郊祀志》
  上还,以柏梁灾故,受计甘泉。公孙卿曰:“黄帝就青灵台,十二日烧,黄帝乃治明庭。明庭,甘泉也。”
  《汉书》卷二十八上《地理志》
  昔在黄帝,作舟车以济不通,旁行天下,方制万里,画壄分州,得百里之国万区。是故《易》称“先王(以)建万国,亲诸侯”,《书》云“协和万国”,此之谓也。
  周爵五等,而土三等:公、侯百里,伯七十里,子、男五十里。不满为附庸,盖千八百国。而太昊、黄帝之后,唐、虞侯伯犹存,帝王图籍相踵而可知。
  《汉书》卷三十六《楚元王传》
  《易》曰:“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臧之中野,不封不树。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。”棺椁之作,自黄帝始。
  《纬书集成·礼编·礼含文嘉》
  黄帝修兵革,以德行,则黄龙至,凤凰来仪。
  礼有三起:礼理起于太一,礼事起于遂皇,礼名起于黄帝。
  《纬书集成·论语编·论语譔考》
  黄帝受地形,象天文以制官。
  轩辕知地利,九牧倡教。
  黄帝既有九州之牧,则有朝聘。
  《帝王世纪·自皇古至五帝第一》
  〔黄帝〕俯仰天地,置众官,故以风后配上台,天老配中台,五圣配下台,谓之三公。其余地典、力牧、常先、大鸿等,或以为师,或以为将,分掌四方,各如己视,故号曰黄帝四目。(《群书治要》卷一一注引)
  自黄帝以上,穴居而野处,死则厚衣以薪,葬之中野。结绳以治。及至黄帝,……而易以棺椁,制以书契。百官以序,万民以察,神而化之,使民不倦。
  〔黄帝之教曰〕,声禁重声,衣禁重衣,食禁重食,居禁重室。
  《晋书》卷一四《地理上》
  昔黄帝旁行天下,方制万里,得百里之国万区,则《周易》所谓“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”者也。
  《晋书》卷二二《乐上》
  昔黄帝作《云门》,尧作《咸池》,舜作《大韶》,禹作《大夏》,殷作《大濩》,周作《大武》,所谓因前王之礼,设俯仰之容,和顺积中,英华发外。
  《晋书》卷二四《职官志》
  黄帝置三公之秩,以亲黎元,少昊配九扈之名,以为农正,命重黎于天地,诏融冥于水火,则可得而言焉。
  侍中,案:黄帝时风后为侍中,于周为常伯之任,秦取古名置侍中,汉因之。
  《晋书》卷一一四《苻坚下》
  坚南游灞上,从容谓群臣曰:“轩辕,大圣也,其仁若天,其智若神,犹随不顺者从而征之,居无常所,以兵为卫,故能日月所照,风雨所至,莫不率从。”
  《魏书》卷一一三《官氏志》
  百姓不能以自治,故立君以司牧;元首不可以独断,乃命臣以佐之。然则安海内,正国家,非一人之力也。书契已外,其事蔑闻,至于羲、轩、昊、顼之间,龙、火、鸟、人之职,颇可知矣。
  《隋书》卷十二《志》
  昔轩辕氏之有天下也,以师兵为营卫,降至三代,其仪大备。
  《隋书》卷四十九《牛弘列传》
  窃谓明堂者,所以通神灵,感天地,出教化,崇有德。孝经曰:“宗祀文王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”祭义云:“祀于明堂,教诸侯孝也。”黄帝曰合宫,尧曰五府,舜曰总章,布政兴治,由来尚矣。
  今据《郊祀志》云:“欲治明堂,未晓其制。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,一殿无壁,盖之以茅,水圜宫垣,天子从之。”以此而言,其来则久。
  《旧唐书》卷二十二《礼仪二》
  黄轩御历,朝万方于合宫;丹陵握符,咨四岳于衢室。
  明堂之制,爰自古昔,求之简牍,全文莫睹。始之黄帝,降及有虞,弥历夏、殷,迄于周代,各立名号,别创规模。
  黄帝曰合宫,有虞氏曰总章,殷曰阳馆,周曰明堂。
  《旧唐书》卷一九〇《文苑上》
  古者太昊庖羲氏,仰以观象,俯以察法,造书契而文籍生。次有黄帝轩辕氏,长而敦敏,成而聪明,垂衣裳而天下理。其后数迁五德,君非一姓,体国经野,建邦设都,文质所以再而复,正朔所以三而改。
  《通典》卷三《食货三》
  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,立步制亩以防不足,使八家为井,井开四道而分八宅,凿井于中。一则不泄地气,二则无费一家,三则同风俗,四则齐巧拙,五则通财货,六则存亡更守,七则出入相司,八则嫁娶相媒,九则无有相贷,十则疾病相救。是以情性可得而亲,生产可得而均,均则欺陵之路塞,亲则斗讼之心弭。既牧之于邑,故井一为邻,邻三为朋,朋三为里,里五为邑,邑十为都,都十为师,师十为州。夫始分之于井则地著,计之于州则数详。迄乎夏殷,不易其制。
  《通典》卷十二《食货十二》
  齐桓公问于管子曰:“自燧人以来,其要会可得而闻乎?”对曰:“燧人以来,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。共工之王(帝共工氏,继女娲有天下),水处什之七,陆处什之三,乘天势以隘制天下。至于黄帝之王,谨逃其爪牙,不利其器(藏秘锋芒,不以示人,行机权之道,使人日用而不知)。烧山林,破增薮,焚沛泽(沛,大泽也。一说水草兼处曰沛),逐禽兽,实以益人,然后天下可得而牧也。”
  《通典》卷十九《职官一》
  黄帝:六相尧有十六相。为之辅相,不必名官。
  黄帝:方制万里,为万国,各百里。
  黄帝:置六相。
  神农氏以火纪,故为火师火名。黄帝则云师云名。
  《通典》卷二十一《职官三》
  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,神明至(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,得太常而察地理,得苍龙而辨东方,得祝融而辨南方,得风后而辨西方,得后土而辨北方,谓之六相)。
  史官。肇自黄帝有之,自后显著。夏太史终古,商太史高势。周则曰太史、小史、内史、外史。
  《通典》卷三十一《职官十三》
  昔黄帝旁行天下,分建万国。至于唐虞,别为五等,曰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则虞书所谓辑五瑞,脩五玉,是其制也。五瑞即公侯伯子男之瑞圭璧也。五玉亦五等诸侯执之玉也。夏与唐虞同。
  《通典》卷三十二《职官十四》
  黄帝立四监,以治万国。
  《通典》卷四十一《礼一·沿革一》
  伏羲以俪皮为礼,作瑟以为乐,可为嘉礼;神农播种,始诸饮食,致敬鬼神,谎为田祭,可为吉礼;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,可为军礼;九牧倡教,可为宾礼;易称古者葬于中野,可为凶礼。
  《通典》卷四十四《礼四·吉四》
  黄帝拜祀上帝于明堂(或谓之合宫)。其堂之制,中有一殿,四面无壁,以茅盖,通水,水圜,宫垣为复道,上有楼,从西南入,名昆仑,天子从之入,以拜祀(汉公玉带所上制度)。
  《通典》卷六十六《礼二十六·嘉十一》
  黄帝振兵,教熊罴貔貅貙虎,制阵法,设五旗五麾。
  《通典》卷七十四《礼三十四·宾一》
  《左传》云:“封胡公以备三恪者,谓上同黄帝、尧、舜,下同殷、夏,为三恪也。”又按二王三恪,经无正文。崔灵恩据《礼记》陈武王之封,遂以为通存五代,窃恐未安。今据二代之后,即谓之二王;三代之后,即谓之三恪。且武王所封,盖以尧有则天之大,人莫能名;黄帝列(聚)〔序〕星辰,正名百物,自以功齐万代,师范百王,故特封其后。偶契三二之数,实非历代通法。
  《通典》卷八十《礼四十·凶二》
  《易》云:“古者丧期无数。”(贾公彦曰:“此黄帝时也。是以其心丧终身。”)
  《通典》卷一百三《礼六十三·凶二十五》
  干宝驳招魂葬议云:“时有招魂葬,考之经传,则无闻焉。近太傅公既属寇乱,尸柩不反,时奕议招魂葬,东海国学官令鲁国周生以为宜尔,盛陈其议,皆多无证。……周生又云:‘昔黄帝体仙登遐,其臣扶微等敛其衣冠,殡而葬焉,则其证也。’答曰:‘孔子论黄帝曰:“生而人利其化百年,死而人畏其神百年,亡而人用其教百年。”此黄帝亦死,言仙,谬也。就使必仙,何议于葬?’”
  《通典》卷一百四《礼六十四·凶二十六》
  黄帝之号。按《白虎通》云:“先黄后帝者,古者质,生死之称各特行,合而言之,美者在上。黄帝始制法度,得道之中,万代不易,后代虽盛,莫能与同。后代德与天同,亦得称帝;不能制作,故不得复称黄也。”(黄者中和美色,黄承天德,最盛淳美,故以尊色为谥也。)
  《通典》卷一百六十三《刑一》
  黄帝以兵定天下,此刑之大者。陶唐以前,未闻其制。
  《通典》卷一百七十一《州郡一》
  昔黄帝方制天下,立为万国,易称“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”。(盖举其大数)及少皞氏之衰,其后制度无闻矣。若颛顼之所建,帝喾受之,创制九州,统领万国(雍、荆、豫、梁、徐、冀、青、兖、扬)。
  《通典》卷一百四十二《乐二》
  九德之歌(宗庙登歌则奏之,替昭夏。若大祭,则于大吕宫奏之;若四时小祭,则于夹钟宫奏之)。肃和(奠玉及诸郊登歌同奏之,替昭夏。祭祀之日,悬下奏黄钟,登歌奏大吕;悬下奏太蔟,登歌奏应钟)。雍和(诸郊庙有司行事,进俎及酌酒、读祝文、彻豆奏之,替咸夏)。寿和(诸郊庙皇帝亲行事,酌酒、读祝文同奏之,替成夏)。宫音(土王日祭黄帝,奏黄钟宫三变降神,替旧宫音)。
  《唐律疏议》卷第一
  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,郯子曰,昔者,太皞氏,即伏羲氏也,以龙纪,故为龙师而龙名;黄帝氏以云纪,故为云师而云名。又,《史记》曰,黄帝,少典之子,姓公孙,名轩辕,官名云师。注云,应劭曰,黄帝受命有云瑞,故以云纪事也。春官为青云,夏官为红云,秋官为白云,冬官为黑云,中官为黄云。今白龙、白云者,掌刑之官也。
  《资治通鉴》卷六十九
  臣光曰:天生烝民,其势不能自治,必相与戴君以治之(治,直之翻)。苟能禁暴除害以保全其生,赏善罚恶使不至于乱,斯可谓之君矣(温公之说,正祖周书所谓“抚我则后,虐我则雠”之意。白虎通曰:君者,群也;群下之所归心也)。是以三代之前,海内诸侯,何啻万国(黄帝置左右大监,监于万国。禹会诸侯于涂山,执玉帛者万国),有民人、社稷者,通谓之君。合万国而君之,立法度,班号令,而天下莫敢违者,乃谓之王。
  《稽古录》卷一
  黄帝以民生有欲,衣食虽备,苟无礼仪,则强凌弱,众暴寡,智欺愚,勇苦怯。于是始制轩冕,垂衣裳,贵有常尊,贱有等威,使上下有序,各安其分,而天下大治。作舟楫以济不通。服牛乘马引重致远,正名百物。天下有不顺者征之,平者去之。邑于涿鹿之阿,迁徙往来未尝宁居。在位百年而崩,年百一十岁。
  《通鉴外纪》卷一
  黄者,中和美色。帝始制法度,万世不易。有土德之瑞,故天下以为号,一曰轩辕氏、有熊氏、帝鸿氏、归藏氏。内行刀锯,外用甲兵,制阵法,设五旗五麾。天下不顺者,从而征之。东至于海,西至于空桐,南至于江,北逐荤粥,而邑于涿鹿之阿。迁徙无常处,以师兵为营卫。成命百物,以明民共财。受地形,象天文,以云纪官。举风后、力牧、太山稽、常先、大鸿,得六相而天地治,神明至。风后明乎天道,故为当时;太常察乎地利,故为禀者;屠龙辨乎东方,故为土师;祝融辨乎南方,故为司徒;大封辨乎西方,故为司马;后土辨乎北方,故为李。
  方制万里,画野分州,得百里之国万区,以分星次。经土设井,以塞争端;立步制亩,以防不足。使八家为井,井开四道而分八宅、凿井于中。一则不泄地气,二则无费一家,三则同风俗,四则齐巧拙,五则通财货,六则存亡更守,七则出入相司,八则嫁娶相媒,九则无有相贷,十则疾病相救。是以情性可得而亲,生产可得而均,欺凌之路塞,斗讼之心弭。井一为邻,邻三为朋,朋三为里,里五为邑,邑十为都,都十为师,师十为州。分之于井而计之于州,则地著而数详,人民不夭,百官无私,市不预贾,城郭不闭,邑无盗贼,相让以财。风雨时,五谷登,虎豹不妄噬,鸷鸟不妄搏,远夷之国莫不献其贡职。
  《通志》卷一
  举风后、力牧、泰山稽、常先、大鸿以治民,封钜、鬼臾区,皆臣佐也。或云黄帝得六相,而天地治,神明至。风后明乎天道,故为当时;太常察乎地利,故为禀者;奢龙辨乎东方,故为土师;祝融辨乎南方,故为司徒;大封辨乎西方,故为司马;后土辨乎北方,故为理官。
  旁行海内,方制万里,画野分州,得百里之国万区,以分星次:经土设井,以塞争端;立步制亩,以均不足。使八家为井,井开四道,而分八宅,同井而饮,存亡更守,男女交姻,有无相贷,疾病相扶,风俗可同,生产可一,性情可亲。井一为邻,邻三为朋,朋三为里,里五为邑,邑十为都,都十为师,师十为州。分于井而计于州,则地著而数详,民不习伪,官不怀私,城郭不闭,见利不争。风雨时若,五谷丰登,人无夭枉,物无疵厉,鸷鸟不妄搏,猛兽不妄噬。裔夷之人,罔不来享。有草生于庭,佞人入则指之,名曰“屈轶”。
  《皇王大纪》卷一
  黄龙负图出于河,有玺焉,章曰“天皇符玺”。轩辕遂践天子位,在所则有景云,若金枝玉叶荫其上。因以云纪官,春官为青云氏,夏官为缙云氏,秋官为白云氏,冬官为黑云氏,中官为黄云氏。置三公之职,以象三台:侍中风后配上台,天老配中台,五圣配下台。推五德之运,以土承火,号曰归藏氏。始作轩车,故曰轩辕氏。都于有熊,作布政之所,曰合宫,又曰明庭。
  轩辕既上观天文,大明时令。乃周行天下,观地理,迁徙往来无常处,以兵师为营卫。按《洛书》之文,方者土也。于是画天下为九州,以井制地。使民存亡更守,出入相司,嫁娶相媒,有无相贷,疾病相救。六尺为步,步百为亩,亩百为夫,夫三为屋,屋三为井,井方一里,里五为邑,邑十为丘,丘十为都,都十为师,师十为州。以总人心,以详民数。塞欺凌之路,弭奸宄之望。
  治五气,艺五种,抚万民,度四方。上古牛未穿,马未络,至是服牛乘马,引重致远,而民力裕。……
  轩辕明于天地之道,体神而起数,倚数而观象,见象而制器,是以成而人用之,用而人利之,利而人安之,安而人守之,守而人不可变,是谓德配天地之至也,制度之经也。其可变者,礼乐污隆而已。
  〔黄〕帝推历生律,制器,规圆矩方,法一置而变。顺天地之纪,幽明之占,死生之说,存亡之难。时播百谷草木,淳化鸟兽虫蛾。旁罗水波,土石金玉,劳动心思、耳目,节用水火材物,故民安乐,不使而成,不禁而止。百官无私,天下和,风雨时,五谷登,而人民寿。凤凰巢阿阁,麒麟游于郊。犹作舆几之箴,以警宴安;作金几之铭,以戒逸欲。成功大,致丰利,不自高其道,不自圣其躬,德泽流天下,至今人蒙其惠,虽死犹生也。世有方士家,鼓惑愚人,侥幸荣利,言世有仙术,帝得之骑龙上升天,群臣思慕,葬弓剑衣冠者,真妖妄矣。
  《路史》卷十四《后纪五·疏仡纪·黄帝纪上》
  〔黄〕帝处中央而政四国,分八节以纪农功,命天中建皇极。乃下教曰:“声禁重,色禁重,香味禁重,室禁重。国亡衰教,市亡淫货,地亡圹土,官亡滥士,邑亡游民,山不童,泽不涸,是致正道。是则官有常职,民有常业,父子不背恩,兄弟不去义,夫妇不废情,鸟兽草木不失其长,而鳏寡孤独各有养也。”于是立货币以制国用。问于柏高曰:“吾欲陶天下为一家,有道乎?”对曰:“请乂其苋而时之,吾谨逃其爪牙则可矣。”曰:“若言可得闻乎?”曰:“上有丹矸者,下有黄银;上有慈石者,下有铜金;上有陵石,下有赤铜、青金;上有代赭,下有盐铁;上有葱,下有银沙。此山之见荣者也。至于艾而时之,则货币于是乎成。”乃燹山林,破曾薮,楚莱沛,以制金刀,立五币,设九棘之利,而为轻重之法。曰:自言能司马,不能者衅鼓;自言能治里,不能者衅社;自言能为官,不能官者劓以为门。故人亡有奸能诬禄而至于君者,相任寅为官。重门击柝,不能者亦随之以法。所谓李法教而后杀,故法设而亡用。致五法而布之天下,故财用自是作,而刀棘由此显矣。
  乃作玉律,以应候气,荐之宗庙,察治忽以知三军之消息;以正名百物,明民共财,而定氏族。氏定而系之姓,庶姓别于上,而戚殚于下,婚姻不可以通,所以崇伦类,远禽兽也。
  谓附于身者,必诚必信,乃饰棺衾以送死,封崇表木以当大事。创童侲,设郁律,说青鸟,记白泽,以除民害而民宜之,于是吉凶丧葬,靡不备也。
  命风后方割万里,画野封疆,得小大之国万区,而神灵之封隐焉。命匠营国,国中九经九纬,五置而有市,市有馆,以俟朝聘之需。置左右大监,监于万国。侯牧交献,而朝聘之事备。茄丰违命,于是刑而放之,而万国服。
  经土设井,以塞争端。立步制晦,以防不足。八家以为井,井设其中而收之于邑,故十利得。辨九地,立什一。存亡相守,有无相权,是以情性可得而亲,生产可得而均。分之于井,计之于州,因所利而劝之,是以地著而数详。置法而不变,俾民得以安其法,是以不使而成,不扈而止。策天命而治天下,故天报眉寿,德泽深后世。故子孙皆以有土,黄祚衍于天下,于今未忘也。
  自即位百年,履地戴天,循机提象,不就物,不违害,不善求,不缘道,法中宿而要缪乎太祖之下。职道义,经天地,别雌雄,等贵贱,不使不仁者加乎天下,故用武胜残而百姓以济。经人伦,叙万物,以信与仁为天下先,是故法令明而上下无尤。不章功,不扬名,隐真人之道,以从天地之固然,故物亡忿敚之心,而人亡争倾之患。耕父推畔,道不拾遗,狗彘吐菽粟,而城郭不閟,人保命而不夭,岁时熟而亡凶,天地休通,五行期化,故风雨时节而日月精明,星辰不失其行。蓂荚屈轶,紫房頳茎,史不废书。海不扬波,山不爱宝,翠黄伏樎,兹白恋皂,焦明嚾阿,而龙麟扰于阶除,曰蟹虹螾寓蛄牛蚁,黄神黄爵,白泽解廌,府亡虚日。是以九瀛仰化,诸北贡职杨裘、秬鬯,贯胸、长股,莫不来庭而依朔。
  《尸子》卷下
  子贡问孔子日:“古者黄帝四面,信乎?”孔子曰:“黄帝取合己者四人,使治四方,不谋而亲,不约而成,大有成功,此之谓四面也。”
  《管子》卷一四《五行第四十一》
  ……黄帝泽参,治之至也。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,得大常而察于地利,得奢龙而辨于东方,得祝融而辨于南方,得大封而辨于西方,得后土而辨于北方。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,神明至。蚩尤明乎天道,故使为当时;大常察乎地利,故使为廪者;奢龙辨乎东方,故使为土师;祝融辨乎南方,故使为司徒;大封辨乎西方,故使为司马;后土辨乎北方,故使为李。是故春者土师也,夏者司徒也,秋者司马也,冬者李也。
  《管子》卷一五《任法第四十五》
  黄帝之治天下也,其民不引而来,不推而往,不使而成,不禁而止。故黄帝之治也,置法而不变,使民安其法者也。
  所谓仁义礼乐者,皆出于法,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。
  《管子》卷一六《封禅第五十》
  管仲曰:“古者封泰山、禅梁父者,七十二家,而夷吾所记者,十有二焉。昔无怀氏,封泰山,禅云云。虞羲封泰山,禅云云。神农封泰山,禅云云。炎帝封泰山,禅云云。黄帝封泰山,禅亭亭。颛顼封泰山,禅云云。帝喾封泰山,禅云云。尧封泰山,禅云云。舜封泰山,禅云云。禹封泰山,禅会稽。汤封泰山,禅云云。周成王封泰山,禅社首。皆受命然后得封禅。”
  《管子》卷一八《桓公问第五十六》
  黄帝立明台之议者,上观于贤也。尧有衢室之问者,下听于人也。舜有告善之旌,而主不蔽也。禹立谏鼓于朝,而备讯唉。汤有总街之庭,以观人诽也。武王有灵台之复,而贤者进也。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,得而勿忘者也。
  《管子》卷二三《国准第七十九》
  桓公问于管子曰:“国准可得闻乎?”管子对曰:“国准者,视时而立仪。”桓公曰:“何谓视时而立仪?”对曰:“黄帝之王,谨逃其爪牙。有虞之王,枯泽童山。夏后之王,烧增薮,焚沛泽,不益民之利。殷人之王,诸侯无牛马之牢,不利其器。周人之王,官能以备物。五家之数殊而用一也。”
  《庄子》卷五下《天运第十四》
  老聃曰:“小子少进!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。黄帝之治天下,使民心一,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。尧之治天下,使民心亲,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。……”
  《文子》卷上《精诚》
  老子曰:昔黄帝之治天下,调日月之行,治阴阳之气,节四时之度,正律历之数,别男女,明上下,使强不掩弱,众不暴寡,民保命而不夭,岁时熟而不凶,百官正而无私,上下调而无尤,法令明而不闇,辅佐公而不阿,田者让畔,道不拾遗,市不豫贾。故于此时,日月星辰不失其行,风雨时节,五谷丰昌,凤凰翔于庭,麒麟游于郊。
  《文子》卷下《上义》
  赤帝为火灾,故黄帝擒之;共工为水害,故颛顼诛之。教人以道,导之以德。
  《文子》卷下《上礼》
  老子曰:上古真人,呼吸阴阳,而群生莫不仰其德。……至神农、黄帝,覈领天下,纪纲四时,和调阴阳,于是万民莫不竦身而思,戴听而视,故治而不和。
  《列子》卷第二《黄帝篇》
  黄帝即位十有五年,喜天下戴己,养正命,娱耳目,供鼻口,焦然肌色皯,昏然五情爽惑。又十有五年,忧天下之不治,竭聪明,进智力,营百姓,焦然肌色皯黣,昏然五情爽惑。黄帝乃喟然赞曰:“朕之过淫矣。养一己其患如此,治万物其患如此。”于是放万机,舍宫寝,去直侍,彻钟悬,减厨膳,退而间居大庭之馆,斋心服形,三月不亲政事。昼寝而梦,游于华胥氏之国。华胥氏之国,在弇州之西,台州之北,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;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,神游而已。其国无帅长,自然而已。其民无嗜欲,自然而已。不知乐生,不知恶死,故无夭殇;不知亲己,不知疏物,故无所爱憎;不知背逆,不知向顺,故无利害;都无所爱惜,都无所畏忌。入水不溺,入火不热,石挞无伤痛,指摘无痟痒。乘空如履实,寝虚若处床。云雾不硋其视,雷霆不乱其听,美恶不滑其心,山谷不踬其步,神行而已。黄帝既寤,怡然自得,召天老、力牧、太山稽,告之曰:“朕闲居三月,斋心服形,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,弗获其术。疲而睡,所梦若此。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。朕知之矣!朕得之矣!而不能以告若矣。”又二十有八年,天下大治,几若华胥氏之国,而帝登假。百姓号之,二百余年不辍。
  《韩非子》第八篇《扬权》
  黄帝有言曰:“上下一日百战。”下匿其私,用试其上;上操度量,以割其下。
  《吕氏春秋》卷十九《上德》
  为天下及国,莫如以德,莫如行义。以德以义,不赏而民劝,不罚而邪止。此神农、黄帝之政也。
  《尚书大传》辑校三
  伏羲氏没,神农氏作;神农氏没,黄帝、尧、舜氏作。
  天立五帝为相,四时施生,法度明察,春夏庆赏,秋冬刑罚。帝者,任德设刑以则象之,言其能行天道,举措审谛也。黄帝始制冠冕,垂衣裳,上栋下宇,以避风雨,礼文法度,兴事创业。……
  马王堆汉墓帛书《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·十六经》
  昔者黄宗质始好信(黄宗就是黄帝。因为下文有黄帝“为天下宗”之语),作自为相,方四面,傅一心,四达自中,前参后参,左参右参,践位履参,是以能为天下宗。吾受命于天,定位于地,成名于人。唯余一人□乃肥(配)天,乃立王三公。立国置君三卿。
  《说苑》卷十八《辨物》
  黄帝即位,惟圣恩承天,明道一脩,惟仁是行,宇内和平,未见凤凰,维思影像,夙夜晨兴,于是乃问天老曰:“凤仪如何?”天老曰:“夫凤,鸿前麟后,蛇颈鱼尾,鹤植鸳鸯,思丽化枯折所志,龙文龟身,燕喙鸡噣,骈翼而中注,首戴德,顶揭义,背负仁,心信智,食则有质,饮则有仪,往则有文,来则有嘉。晨鸣曰发明,昼鸣曰保长,飞鸣曰上翔,集鸣曰归昌。翼挟义,衷抱忠,足履正,尾系武,小声合金,大音合鼓;延颈奋翼,五先备举,光兴八风,气降时雨,此谓凤像。夫惟凤为能,究万物,通天祉,象百状,达于道。去则有灾,见则有福。览九州,观八极,备文武,正王国,严照四方,仁圣皆伏。故得凤之像一者凤过之,得二者凤下之,得三者春秋下之,得四者四时下之,得五者终身居之。”黄帝曰:“于戏盛哉!”于是乃备黄冕,带黄绅,斋于中宫,凤乃蔽日而降。黄帝降至东阶,西面启首曰:“皇天降兹,敢不承命?”于是凤乃遂集东囿,食帝竹实,栖帝梧树,终身不去。
  《淮南子》卷六《览冥训》
  昔者黄帝治天下,而力牧、太山稽辅之,以治日月之行律,治阴阳之气;节四时之度,正律历之数;别男女,异雌雄;明上下,等贵贱;使强不掩弱,众不暴寡,人民保命而不夭,岁时孰而不凶;百官正而无私,上下调而无尤;法令明而不闇,辅佐公而不阿;田者不侵畔,渔者不争隈;道不拾遗,市不豫贾;城郭不关,邑无盗贼;鄙旅之人,相让以财;狗彘吐菽粟于路,而无忿争之心。于是日月精明,星辰不失其行;风雨时节,五谷登孰;虎狼不妄噬,鸷鸟不妄搏;凤凰翔于庭,麒麟游于郊;青龙进驾,飞黄伏皂;诸北、儋耳之国,莫不献其贡职。
  《盐铁论》卷第五《遵道第二十三》
  上自黄帝,下及三王,莫不明德教,谨庠序,崇仁义,立教化。此百世不易之道也。
  《白虎通义》卷一《号》
  黄帝中和之色,自然之性,万世不易。黄帝始作制度,得其中和,万世常存,故称黄帝也。
  黄帝有天下,号曰自然者,独宏大道德也。
  《白虎通义》卷一《谥》
  黄帝,先黄后帝何?古者顺死生之称,各持行合而言之,美者在上。黄帝始制法度,得道之中,万世不易。名黄自然也,后世虽圣,莫能与同也。后世得与天同,亦得称帝,不能立制作之时,故不得复称黄也。
  《白虎通义》卷三《五行》
  土为中宫。其日戊己,戊者,茂也;已抑屈起。其音宫,宫者,中也。其帝黄帝,其神后土。
  《白虎通义》卷第一〇《崩薨》
  礼始于黄帝,至尧、舜而备。
  《傅子》卷二《平役赋》
  若黄帝之时,外有赤帝、蚩尤之难,内设舟车门卫甲兵之备,六兴大役,再行天诛,居无安处,即天下之民,亦不得不劳也,劳而不怨,用之至平也……役烦赋重,即上宜损制以恤其下,事宜从省以致其用,此黄帝、夏禹之所以成其功也。
  《傅子》卷三《阙题》
  庖牺神农,顺民之性,育之者也;黄帝除民之害,救之者也。
  不使不仁加乎天下,用武胜残,而百姓以济,此仁行于拨乱,黄帝是也。
  《续博物志》卷三
  《子华子》曰:黄帝之治天下也,其精微之感荡,上沉而下浮,为百福之聚,是百神受职于庚也。帝乃采铜,炼铜质也。登彼首山,就高明也。作大炉者,鼓阳化神。鼎者,熟物之器也,上水而下火,二气升降以相济,中和之气也。群龙者,众阳之气。云者,龙属也。帝乡者,灵台之阙而心术之变也。弓裘衣冠者,帝之所以善世救俗之具也。甚矣,世之好怪也。后世必有人主,好高而慕大,以久生轻举为羡慕者,左右狡诈希宠之臣又从而逢之,是将甘心于黄帝之所造也。
  《轩辕黄帝传》
  以景云之庆,瑞云之祥,即以云纪官,官以云为名,故有缙云之官。于是设官分职,以云命官:春为青云官,夏为缙云官,秋为白云官,冬为黑云官。帝以云为师也。帝置四史官,令沮诵、苍颉、隶首、孔甲居其职,主图籍也。
  于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。帝以己酉立,承神农之后,火生土,帝以土德称王天下,号黄帝,位居中央,临制四方。帝破山通道,未尝宁居。令风后负筹书,伯常荷剑,旦出流沙,夕归阴浦,行万里而一息,反涿鹿之阿。帝又试百神而朝之。帝问风后:“予欲知河所泄。”对曰:“河凡有五,皆始于昆仑之墟。黄河出于昆仑山东南脚下,即其一也。”黄帝令竖亥步自东极,至于西极,得五亿十万九千八百八步,南北得二亿三万一千三百步。东尽泰远,西穷邠国,东西得二万八千里,南北得二万六千里(《淮南子》云:北极至于南,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七十里也。),黄帝始画野分州,令百郡大臣授德教者,先列珪玉于兰蒲席上,使舂杂宝为屑,以沉榆之胶和之为泥,以分土,别尊卑之位与华戎之异。帝旁行天下,得百里之国者万区。
  所谓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,有青乌子能相地理,帝问之以制经。帝又问,地老说五方之利害。时有瑞草生于帝庭,名屈轶,佞人入则指之,是以佞人不敢进。时外国有人以神兽来进,名獬豸,如鹿,一角,置于朝,不直之臣,兽即触之。
  《十七史纂古今通要》卷一
  自今观之,伏羲、神农二圣人,去洪荒之世未远也,其风犹为朴略。至黄帝之世,实为文明之渐,故昔之穴居野处者,今始有宫室;昔之污樽抔饮者,今始有什器;昔之结绳而治者,今始有书契文字;昔之皮革蔽体者,今始有冠冕章服。其诸制器利用,难以枚举,骎骎乎非复前日朴野之俗矣。胡氏曰:是谓德配天地,道之至也,制度之经也,德泽流天下,至于今人蒙其惠,虽死犹生也。
  《文献通考》卷一二《职役考》
  昔黄帝始经土设井,以塞争端;立步制亩,以防不足。使八家为井,井开四道而分八宅,凿井于中。—则不泄地气,二则无费一家,三则同风俗,四则齐巧拙,五则通财货,六则存亡更守,七则出入相司,八则嫁娶相媒,九则无有相贷,十则疾病相救。是以情性可得而亲,生产可得而均,均则欺陵之路塞,亲则斗讼之心弭。既牧之于邑,故井一为邻,邻三为朋,朋三为里,里五为邑,邑十为都,都十为师,师七为州。夫始分于井则地着,计之于州则数详。迄乎夏殷,不易其制。
  《文献通考》卷七三《郊社考》
  黄帝拜祀上帝于明堂。其堂之制,中有一殿,四面无壁,以茅盖,通水,水圜,宫垣为复道,上有楼,从西南入,名昆仑。
  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一《历代州域形势·唐虞三代》
  昔黄帝方制九州,列为万国(《周公职录》:黄帝割地布九州。《汉志》:黄帝方制万里,画野分州)。
  《皇朝续文献通考》卷一百九十九
  辟中国。始三皇、黄帝、尧、舜,垂衣裳,洪水平,五伦讲,黎民于变愚变良。
  【子集】
  《商君书·画策第十八》
  昔者昊英之世,以伐木杀兽,人民少而木兽多。黄帝之世,不麛不卵,官无供备之民,死不得用椁。事不同,皆王者,时异也。神农之世,男耕而食,妇织而衣,刑政不用而治,甲兵不起而王。神农既没,以强胜弱,以众暴寡,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,父子兄弟之礼,夫妇妃匹之合,内行刀锯,外用甲兵,故时变也。由此观之,神农非高于黄帝也,然其名尊者,以适于时也。
  《玉海》卷一〇二《郊祀》
  《通历》:“黄帝兴封禅之礼。”
  《事物纪原》卷一《利源调度部》
  〔井田〕《通典》曰:黄帝始经土设井,以塞争端,立步制亩,以防不足。使八家为井,井间四道。此井田之原也。其法肇于黄帝,成于大禹,备于周,坏于秦也。
  《事物纪原》卷二《公式姓讳部》
  〔祭祀〕《黄帝内传》曰:黄帝始祠天祭地,所以明大道也。
  〔斋戒〕《春秋命诚图》曰:黄帝请问太一长生之道。太一曰:斋六丁,可以成功。《内传》曰:帝誓剪蚩尤,乃斋三日以告上帝,此斋戒之始也。
  〔坛墠〕《黄帝内传》曰:乃有筑坛墠事,是为其制起自黄帝。
  〔郊丘〕《通典》曰:黄帝封禅天地,则郊丘之始矣。又《黄帝内传》曰:王母既会帝于蓬莱,帝归,乃筑圜坛以祀天,方坛以祭地,则圜丘方泽之始也。
  〔明堂〕《尸子》曰:黄帝曰合宫,有虞曰总章,商曰阳馆,周曰明堂。《管子》曰:黄帝有明堂之议。《通典》曰:黄帝拜祀上帝于明堂,唐虞祀五帝于五府,夏后享祖宗于世室,商人曰重屋,周人宗祀文王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《周礼》又曰:夏后世室,商人重屋。汉时公孙玉带画黄帝明堂图,则明堂要自黄帝始也。
  〔山川〕《通典》曰:黄帝祭于山川,典礼为多。则山川祀秩,始自黄帝氏也。
  《事物纪原》卷四《师保辅相部》
  〔司徒〕古官也。《管子》曰:黄帝得祝融辨乎南方,使为司徒。
  〔司空〕亦古官。《管子》曰:黄帝得奢龙辨于东方,使为士师,即司空也。
  〔三台〕《傅子》曰:黄帝以风后配上台,后土配中台,五圣配下台。故后世由此以三公为三台。
  〔将相〕《轩辕本纪》曰:帝举风后为相,力牧为将。此盖将相之始也。《管子》曰: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。
  《事物纪原》卷五《三省纲辖部》
  〔侍中〕《环济要略》曰:古官也。风后为黄帝侍中。
  〔大理〕《齐职仪》曰:古官也。《管子》曰:黄帝得后土,辨于四方,使为李。
  《古今事物考》卷五《礼仪》
  〔坛墠〕《黄帝内传》曰:乃有筑坛墠事,是为其制起自黄帝。
  〔木像〕《仙传拾遗》曰:黄帝臣左彻,因帝升天,乃刻木为帝状,率诸侯而朝之,此刻木像人之初也。
  〔斋戒〕《黄帝内传》曰:帝誓翦蚩尤,乃斋三日以告上帝,此斋戒之始也。
  〔郊祀〕《通典》曰:黄帝封禅天地,则郊丘之始也。《黄帝内传》曰:帝筑圆坛以祀天,方坛以祀地,则圆丘、方泽之始也。
  〔明堂〕《尸子》曰:黄帝曰合宫,有虞曰总章,商曰阳馆,周曰明堂。《通典》曰:黄帝拜祀上帝于明堂。汉时公孙玉带画黄帝明堂图,则明堂要自黄帝始也。
  〔山川〕《通典》曰:黄帝祭于山川,典礼为多。则山川祀秩,始自黄帝氏也。
  〔先蚕〕西陵氏之女嫘祖,为黄帝元妃,始教民育蚕,治丝茧以供衣服。后世祀焉先蚕。
  〔帝王陵寝〕湖广雩县祭神农氏,陕西延安府祭轩辕氏。
  《事物纪原》卷六《抚字长民部》
  〔州牧〕黄帝立四监以治万国。
  《万机论》
  黄帝之初,养性养民,不好战伐。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,交共谋之,边城日惊,介胄不释。黄帝叹曰:“夫君危于上,民不安于下,主失于国,其臣再嫁,厥疾之由,非养寇耶!今处民萌之上,而四道亢衡,递震于师。”于是遂师营垒,以灭四帝。向令黄帝若不龙骧虎变而与俗同道,则其民臣亦害嫁四帝矣!
  《艺文类聚》卷十一
  引《龙鱼河图》说:黄帝“制服蚩尤,〔黄〕帝因使之主兵,以制八方”。
  《唐语林校证》卷八
  宓牺氏以农官;神农以火;黄帝以云;少昊以鸟;颛顼而名以民事,又以五行为官名;卨作司徒,敬敷五教;禹作司空,以平水土;周则以天、地〔三〕、春、夏、秋、冬为官名。伏以古者命官,以天地、四气、五行、云龙为号者,皆上禀天时,下达人事,见圣人垂意,未有不及于惠民也。
  《拾遗记》卷一《轩辕黄帝》
  〔黄帝〕吹玉律,正璇衡。置四史以主图籍,使九行之士以统万国(九行者,孝、慈、文、信、言、忠、恭、勇、义)。以观天地,以祠万灵,亦为九德之臣。
  《皇朝经世文编》卷三十六
  井田之制,起于黄帝,三代因之。
  《皇朝经世文编》卷五十六
  该臣等议得词臣曹禾疏称祀典国之大事,三五以来,无不以成功告于上帝……至于甲子纪岁,始于黄帝。其为上元甲子,则史无明文。即管仲言黄帝封禅,亦未指其年为甲子之年也。又按书传舜至岱宗,燔柴祀天,原非封禅。唐虞三代以前,实无登封故事可考。
  《皇朝经世文统编》卷八十
  井田之法非独为均田制禄而已,盖所以阴寓设险守国之意,故中原平衍设立许多沟浍,许多阡陌,使车不得方其轨,骑不得骋其足也,岂非寓至险于大顺之中者乎?观晋郤克,欲使齐人尽东亩以便戎车;吴玠在蜀,于天水军作地网,以阻金兵之骑,于此可以验之也。兵法始于黄帝,而井田亦始于黄帝,八阵图亦出于井田。公田即中军也,私田八家即八阵也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二
  三皇之后,而有轩辕黄帝……黄帝以来,始有君臣父子,尊卑以别,贵贱有殊。黄帝之后,次有少昊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一百
  〔黄帝〕初喜天下之戴己也,养正娱命,自取安而顺之,为鸿黄之代,以一民也。时人未使而自化,未赏而民劝,其心愉而不伪,其事素而不饰,谓之太清之始也。耕者不侵畔,渔者不争岸,抵市不预价,市不闭鄙,商旅之人相让以财,外户不闭,是谓大同。
  帝理天下十五年之后,忧念黎庶之不理,竭聪明,进智力,以营百姓,具修德也,考其功德而务其法教……帝因以别尊卑,令男女异处而居,取法乾坤天尊地卑之义……黄帝修德义,天下大理……是时庶民甘其食,美其服,乐其俗,安其居,无羡欲之心,邻国相望,鸡犬之音相闻,至老而不相往来,无求故也。所谓黄帝理天下,便民心,谓之至理之代。是时风不鸣条,谓之天下之喜风也。雨不破块,谓十日一小雨,应天下文,十五日一大雨,以叶运也。以嘉禾为粮,谓大禾也,其穗异常。以醴泉为浆,谓泉水味美如酒,可以养老也。以五芝为芳,谓有异草生于圃,则芝英、紫芝、金芝、黑芝、五芝草生,皆神仙上药。时有水物洋涌,山车满野,于是德感上天,故有黄星之祥,谓之异星,形状似月,助月为光,名曰景星。又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,赤方中有二星,青方中有一星,凡三星。又有异草生于庭,月一日生一叶,至十五日生十五叶,至十六日一叶落,至三十日落尽。若小月,即一荚厌而不落,谓之蓂荚,以明于月也,亦曰历荚。
  ……帝令竖亥步自东极,至于西极,得五亿十万九千八百八步(一云二亿三万三千)。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三百步(一云二亿二十万)。竖亥左手把筭,右手指青丘北,东尽泰远,西穷邠国,东西得二万八千里,南北得二万六千里(万里曰远。神农时东西九千万里,南北八千万里,逾四海之外。韦昭注《汉书》,不信此阔远于海外,臣瓒据道书,神农乘龙游远也,黄帝乘马以理土,境只四海内也。《淮南子》云:北极至于南极,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七十里也。淮南王学道,此言绝远,亦据道书也)。黄帝始画野分州,令百郡大臣授德教者,先列圭玉于兰蒲席上,使舂杂宝为屑,以沉榆之胶和之为泥,以分土别尊卑之位与华戎之异。文出《封禅记》。帝旁行天下,得百里之国者万区。所谓“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”。有青乌子能相地理,帝问之以制经。帝又问地老,说五方之利害。时有瑞草生帝庭,名屈轶,佞人入则指之,是以佞人不敢进……
  始制三公之职,以象三台(天象有三台星)。风后配上台,天老配中台,五圣配下台(太公《六韬》曰:风后、力牧、五圣为七公,则五圣五人也)。黄帝于是取合己者四人,谓之四面而理。时获宝鼎,迎日推策。又得风胡为将,作五牙旗及烽火战攻之具,著《兵法》五篇。又以神皇为将,帝之夫人费修之子为太子,好张罗及弓矢,付以大将,谓之抚军大元帅,为王前敌,张若、力牧为行军左右别乘,以容光为大司马,统六师兼掌邦国之九法(容光一曰常光)。又置左右大监,监于万国。臣龙纡者,有勇有义,亦为将。
  〔黄〕帝始制七情,行十义之教。七情者,喜、怒、哀、乐、惧、恶、欲七情也。十义者,君仁、臣忠、父慈、子孝、兄良、弟悌、夫义、妇听、长惠、幼顺,十义也。帝制礼作乐之始也。《黄帝书》说东海有度索山,或曰度朔山,伪呼也(此山间以竹索悬而度也)。山有神荼、郁垒神,能御凶鬼,为百姓除患,制驱傩之礼以象之……谓昆仑山之灵封,致丰大之祭,以诏后代,斯封禅之礼也。
  黄帝以天下大定,符瑞并臻,乃登封太山,禅于亭亭山(泰山下小山也)。又禅于几几山,勒功于乔岳,作下畤以祭炎帝。以观天文、察地理、驾宫室、制衣服、候气律、造百工之德,故天授舆服、斧钺、华盖、羽仪、天神之兵,黄帝著《轩舆之铭》。
  《读通鉴论》卷二十二
  黄帝正婚姻而父子定,《周礼》,父在为母服齐,以体黄帝之精义,而正性以节情,非圣人莫能制也。
  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八《孟子》
  井田则始自黄帝……黄帝作井田时,偶于其畿内无一易、再易之田,区画使成井形。
  【方志】
  (万历)《兖州府志》 明万历二十四年(1596)刻本
  卷五帝迹志
  〔黄帝〕始立制度。
  (康熙)《新郑县志》 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)刻本
  卷三人物·古圣
  〔黄帝〕于是始立制度,举风后、力牧、太山稽、常先、大鸿,得六相而天下治。
  画野分州,得百里之地万区。命匠营国邑,置左右太监,监于万国,万国以和。遂经土设井,井一为邻,邻三为朋,朋三为里,里五为邑,邑十为都,都十为师,师十为州,由是民不习伪,官不坏私,人无天札,物无瘥厉,虎豹不妄噬,鸷鸟不妄搏,普天之人,罔不来享。
  (康熙)《怀来县志》 清康熙五十一年(1712)刻本
  卷三地舆
  黄帝合符釜山,邑于涿鹿之阿。
  釜山,《括地志》:釜山在怀戎县北,山上有舜庙。《史记》:黄帝合符于釜山。又按《名胜志》:在安肃县西四十里,未知孰是。
  (乾隆)《宣化府志》 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7)刻本
  卷六山川志
  保安州
  釜山,《畿辅通志》:在州东南。《史记五帝纪》:黄帝合符釜山。《括地志》:釜山在妫州际戎县北,山上有舜庙。
  (民国)《察哈尔省通志》 民国二十四年(1935)铅印本
  釜山,在〔涿鹿〕具西南,距城三十一里,《通志》载:黄帝会诸侯合符于此。
  四、臣 友
  【经史】
  《史记》卷一《五帝本纪》
  “举风后、力牧、常先、大鸿。”集解:郑玄曰:“风后,黄帝三公也。”班固曰:“力牧,黄帝相也。”……《正义》曰:“四人皆帝臣也。”郑玄云:“风后,黄帝之三公也。”按:黄帝仰天地置列侯众官,以风后配上台,天老配中台,五圣配下台,谓之三公也。
  《汉书》卷二十《古今人表》
  黄帝轩辕氏:……
  力牧
  风后
  鬼臾区,师古曰:“即鬼容区也。”
  封胡
  孔甲
  岐伯
  泠沦氏,服虔曰:“始造十二律者。”
  《汉书》卷四十九《爰盎晁错传》
  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,大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,齐桓得筦子而为五伯长。
  《纬书集成·春秋编·春秋运斗枢》
  黄帝与大司马容光临观,凤凰衔图置黄帝前。
  《纬书集成·春秋编·春秋合诚图》
  黄帝游玄扈洛水上,与大司马容光等临观,凤凰衔图置帝前,帝再拜受图。
  黄帝游玄扈洛水上,与大司马容光、左右辅周昌等百二十人临观,有凤衔图,以置帝前。
  《纬书集成·论语编·论语摘辅象》
  黄帝七辅:风后受金法;天老受天录;五圣受道级;知命受纠俗;窥纪受变复;地典受州络;力墨〔牧〕受准,斥州选举,翼佐帝德。
  《纬书集成·河图编·洛书录运法》
  黄帝坐玄扈阁上,与大司马容光、左右辅将周昌二十二人,临观凤图。
  《帝王世纪·自皇古至五帝第一》
  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,又梦人执千钧之弩,驱羊万群。帝寤而叹曰:风为号令执政者也,垢去土后在也,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!夫千钧之弩,异力者也,驱羊数万群,能牧民为善者也,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!于是依二占而求之,得风后于海隅,登以为相;得力牧于大泽,进以为将。黄帝因著《占梦经》十一卷。
  《陈书》卷五《本纪》
  昔轩辕命于风后、力牧,放勋咨尔稷、契、朱武,冕旒垂拱,化致隆平。
  《旧唐书》卷六十五《列传第十五·长孙无忌》
  七年十月,册拜司空,无忌固辞,不许。……无忌又上表切让,诏报之曰:“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,夏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,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。……”
  《广黄帝本行记》
  时有宁封子为陶正,有神人过,为其掌火,能出入五色烟,久则以教封子。封子积火自烧,随烟气上下。一旦飞去,往流沙食飞鱼,暂死二百年更生。黄帝师其道,从封子游于兰沙,使风后负书,常伯荷剑,旦往洹流,夕归蒲晋,行万里而一息。洹流如沙尘,足践则陷,其深难测,大风吹沙如雾,雾中多龙神,鱼龟皆能飞翔。有石蓝青色,坚而甚轻,从风靡靡,覆于流沙之上,一茎百叶,千年一花。故宁封子《游海诗》曰:“青蓝灼烁千载舒,百龄暂死食飞鱼。”
  有马师皇者,善医马,通神明。忽有龙下于庭,张口闭目,师皇视之,此龙有病,乃引针以针龙口中,以牛乳煎甘草灌之,龙病即愈,师皇乘龙而去。
  《通典》卷二十一
  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,神明至(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,得太常而察地理,得苍龙而辨东方,得祝融而辨南方,得风后而辨西方,得后土而辨北方,谓之六相)。
  《三坟·地皇轩辕氏政典》
  皇曰:岐伯天师,尔司日月星辰,阴阳历数。尔正尔考,无有差贷。先时者杀,不及时者杀,尔惟戒哉。
  皇曰:后土中正,尔识山川草木,虫鱼鸟兽。尔掌尔察,无乱田制,以作田讼。尔惟念哉。
  皇曰:〔奢〕龙东正,尔分爵禄贤智。尔咨尔行,无掩大贤以悕财,无庇恶德以私尝。
  皇曰:〔祝〕融南正,尔平礼服祭祀,尔正惟,无乱国制以僭上,无废祀事以简恭,尔惟念哉。
  皇曰:太封西正,尔分干戈刑法,尔掌尔平。
  皇曰:太常北正,尔居田制民事,尔训尔均。百工惟良,山川尔图。尔惟勤恭哉。
  皇曰:天师辅相、五正、百官、士子、农夫、商人、工技,咸顺我言,终身于休。
  《皇王大纪》卷一
  〔黄帝〕有风后、天老、五圣、知命、规纪、地典、力牧七圣为之辅,又有常先、大鸿、容光三臣为之佐。
  《路史》卷十四《后五纪·疏仡纪·黄帝纪上》
  其即位也,适有云瑞,因以云纪百官,师长俱以云名。乃立四辅三公,六卿三少,二十有四官,凡百二十官有秩,以之共理,而视四民。命知命纠俗,天老录教,力牧准斥,<鵊>冶决法,五圣道级,闚纪补阙,地典州络,七辅得而天地治,神明至。
  ……复岐下,见岐伯,引载而归,访于治道。于是申命封胡以为丞,鬼容区为相,力牧为将,而周昌辅之;大山稽为司徒,庸光为司马,恒先为司空。建九法,七相翌而下服度。犹且蛩蛩,常若备盗,豫若天令,令人知禁。风后善乎伏羲之道,以为当天而配上台;桓常审乎地利,以为常平,于是地献草木,乃述耕种之利;奢比辨乎东,以为土师,而平春,种角谷,论贤列爵,劝耕馌,禁伐厉;庸光辨乎南,以为司徒而正夏,种芒谷,修驰戒僇,发宿臧静,居农以戒力,以宛夏功,种房谷以应戊己之方;大封辨乎西,以为司马,玩巽禽,种遂谷,收谷荐祖,组甲厉兵,戒什伍以从事;后土辨乎北,以〔为〕之李,行冬断罪,种稜谷,劋剑伐木,乃劳农,始猎杀。
  《轩辕黄帝传》
  乃梦见大风吹天下尘垢,又梦一人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。觉而思,曰:“风,号令执政者也;垢,去土解化清者也,天下当有风姓名后者。夫千钧之弩,力能远者也,驱羊数万群,是牧人为善者也。岂非有姓力名牧者乎!”帝作此二梦及前数梦龙神之验,帝作《释梦》之书。令依二梦求其人,得风后于海隅,得力牧于大泽。即举风后以理民,初为侍中,后登为相。举力牧以为将。此将相之始也。以大鸿为佐理,于是顺天地之纪,幽明之数,生死之说,是谓帝之谋臣也。
  《文献通考》卷四九《职官考》
  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,神明至。
  【子集】
  《吕氏春秋》卷十四《本味》
  人主有奋而好独者,则名号必废熄,社稷必危殆。故黄帝立四面,尧、舜得伯阳、续耳然后成。
  《吕氏春秋》卷十七《勿躬》
  大桡作甲子,黔如作虏首,容成作历,羲和作占日,尚仪作占月,后益作占岁,胡曹作衣,夷羿作弓,祝融作市,仪狄作酒,高元作室,虞姁作舟,伯益作井,赤冀作臼,乘雅作驾,寒哀作御,王冰作服牛,史皇作图,巫彭作医,巫咸作筮。此二十官者,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。
  马王堆汉墓帛书《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·十六经》
  黄帝令力黑(力黑即黄帝臣力牧)。浸行伏匿,周留(流)四国,以观无恒,善之法则。力黑视(示)象(像),见黑则黑,见白则白。地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则亚(恶)。人则视(示)(镜),人静则静,人作则作。力黑已布制建极,□□□□□曰:天地已成,而民生,逆顺无纪,德疟(虐)无刑,静作无时,先后无命名。今吾欲得逆顺之纪,□□□□□□□□以为天下正,静作之时,因而勒之,为之若何?
  马王堆汉墓帛书《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·十六经》
  力黑问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骄□阴谋,阴谋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高阳,□之若何?太山之稽(太山之稽即太山稽,为黄帝师。)曰:子勿患也。夫天行正信,日月不处,启然不台(怠),以临天下。民生有极,以欲涅□,〔涅〕□□失,丰而〔为〕□,□而为既,予之为害,致而为费,缓而为□。忧桐(恫)而宭(窘)之,收而为之咎。累而高之,部(踣)而弗救也。将令之死而不得悔,子勿患也。力黑曰:单(战)数盈六十而高阳未夫,涅□蚤□□曰天仅〔佑〕,天仅而弗戒,天地一也,为之若何?太山之稽曰:子勿言仅,交为之备,□将因其事,盈其寺,<车寸>其力,而投之代,子勿言也。上人正一,下人静之,正以侍(待)天,静以须人。天地立名,□□自生,以隋(随)天刑。天刑不隋,逆顺有类。勿惊□戒,其逆事乃始。吾将遂是其逆而僇(戮)其身,更置六直而合以信。事成勿发,胥备自生。我将观其往事之卒而朵焉,寺(待)其来事之遂刑(形)而私(和)焉。壹朵壹禾(和),此天地之奇〔也〕。以其民作而自戏也,吾或(又)使之自靡也。单(战)盈才(哉)。大(太)山之稽曰:可矣。
  《列仙传》卷上《宁封子》
  宁封子者,黄帝时人也,世传为黄帝陶正。有人过之,为其掌火,能出五色烟,久则以教封子。封子积火自烧,而随烟气上下。视其灰烬,扰有其骨。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,故谓之宁封子焉。
  《列仙传》卷上《马师皇》
  马师皇者,黄帝时马医也。知马形生死之诊,治之辄愈。后有龙下,向之垂耳张口。皇曰:此龙有病,知我能治。乃针其唇下口中,以甘草汤饮之而愈。后数数有疾,龙出其波,告而求治之。一旦,龙负皇而去。
  《列仙传》卷上《赤将子舆》
  赤将子舆者,黄帝时人。不食五谷,而啖百草花。至尧帝时为木工,能随风雨上下。时时于市中卖缴,亦谓之缴父云。
  《续博物志》卷四
  黄帝七辅,风后受金法,天老受天箓,五圣受道级,知命受纠俗,窥纪受变复,地典受州络,力墨受准斥。
  《搜神记》卷一
  赤将子舆者,黄帝时人也。不食五谷,而啖百草华。至尧时,为木工,能随风雨上下。时于市门中卖缴,故亦谓之“缴父”。
  宁封子,黄帝时人也。世传为黄帝陶正。有异人过之,为其掌火,能出入五色烟,久则以教宁封子。封子积火自烧,而随烟气上下。视其灰烬,犹有其骨。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,故谓之“宁封子”。
  《拾遗记》卷一《轩辕黄帝》
  〔黄帝〕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,先列珪玉于兰蒲席上,燃沉榆之香,舂杂宝为屑,以沉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,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。帝使风后负书,常伯荷剑,旦游洹流,夕归阴浦,行万里而一息。洹流如沙尘,足践则陷,其深难测。大风吹沙如雾,中多神龙鱼龟。皆能飞翔。有石蕖青色,坚而甚轻,从风靡靡,覆其波上,一茎百叶,千年一花。其地一名沙澜,言沙涌起而成波澜也。仙人宁封,食飞鱼而死,二百年更生。故宁先生《游沙海七言颂》云:“青蕖灼烁千载舒,百龄暂死饵飞鱼。”则此花此鱼也。
  《拾遗记》卷一〇《昆吾山》
  黄帝置四史,以主图籍。
  黄帝置四史官,令沮诵、苍颉、隶首、孔甲居其职。
  《元和姓纂》卷一
  容,《帝王世纪》:黄帝臣容成造历。
  《元和姓纂》卷二
  沮,黄帝史官沮诵之后。
  《元和姓纂》卷三
  稽,黄帝臣大山稽之后。
  《元和姓纂》卷五
  仓颉,注云:仓颉氏当是黄帝史官之后。
  《元和姓纂》卷一〇
  牧,黄帝臣力牧之后。
  力,黄帝臣力牧之后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三十四
  宁先生者,黄帝时人也。为陶正,能积火自烧而随烟上下,衣裳不灼。先生曰:夫欲导引行气,以除百病,令年不老者,常心念一,以还丹田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七十九
  青城丈人,黄帝所命也,主地仙人,是五岳之上司,以总群官也。丈人领仙官万人。道士入山者,见丈人服硃光之袍,戴盖天之冠,佩三庭之印,乘科车,从众灵而来迎子。
  庐山使者,黄帝所命,秩比御史,主总仙官之位,盖五岳之监司。道士入其山者,使者服硃绯之袍,戴平华之冠,佩三天真形之印,而来迎子,亦乘科车。
  霍山南岳储君,黄帝所命,衡岳之副主也,领灵官三万人。上调和气,下拯黎民,阅校众仙,制命水神,是峻险之府,而诸灵之所顺也。道士入其境,储君服青锦之袍,戴启明之冠,佩道君之玉策而来迎子,或乘科车,或驾龙虎。
  潜山储君,黄帝所命,为衡岳储贰,时参政事,今职似辅佐者也。道士入其山者,潜山君服紫光绣衣,戴参灵之冠,佩硃宫之印,乘赤龙之车而来迎子。
  昔黄帝游观六合,后造神灵,见东、中、西、北四岳并有佐命之山,唯衡山峙立无辅。乃与昌宇、力牧、方明等章词三天太上,使霍山、潜山为南岳储君,拜青城山为丈人,署庐山为使者,令总衡岳以鼎镇,举德真而为主。储君者,衡山之副君也。吴越人或谓霍山为岳,其实非正也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八十五
  宁封者,黄帝时人也,世传为黄帝陶正。有人过之,为其掌火,能出五色烟。久则以教封子,封子积火自烧,而随烟气上下。视其灰烬,犹有其骨,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,故谓之宁封(赞曰:奇矣封子,妙禀自然。铄质洪炉,畅气五烟。遗骨寒烬,寄坟宁山。人睹其迹,恶识其玄)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八十六
  《十真记》曰:宁先生者,古之神仙,在黄帝之前,常游四海之外,昆丘之下。有兰沙之地,去中都万里,其沙随步随没,不知浅深,非得道之士,莫能涉之。沙如细尘,风吹成雾,泛泛而起。有石蓝之花,轻而坚劲,一枝千花,千年一开,随风靡靡,名曰青蓝花,灼烁可玩。又有鱼鳖龙蛇,飞于尘雾中。先生因玩蓝花,常游其地。又食飞鱼而死,卧沙百余年,蹶然而起,形容复故。乃作《游海诗》曰:“青蓝灼灼千载舒,百龄暂死食飞鱼。”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一百
  帝以景云之瑞,庆云之祥,即以云纪官,官以云为名,故有缙云之官(或云帝炼金丹。有缙云之瑞,自号缙云氏。赤多白少为缙)。于是设官分职,以云命官,春为青云官,夏为缙云官,秋为白云官,冬为黑云官,帝以云为师也。是时炎帝之裔姜姓者也,缙云者帝之祥云,其云非云非烟,非红非紫。又以帝炼丹于婺州缙云之堂,有此祥云也。帝置四史官,令沮诵、苍颉、隶首、孔甲居其职,主图籍也(《周礼》,掌版图、人户版籍也)。
  乃梦见大风吹天下尘垢,又梦一人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。觉而思曰:“风号令,执政者也;垢去土,解化清者也,天下当有姓风名后者。夫千钧之弩,冀力能远者也;驱羊万群,是牧人为善者也,岂有姓力名牧者乎?”帝作此二梦及前数梦龙神之验,即作梦之书。令依二梦求其人,得风后于海隅,得力牧于大泽。即举风后以理民,初为侍中,后登为相,力牧以为将,此将相之始也。以大鸿为佐理。于是顺天地之纪,幽明之数,生死之说,是谓帝之谋臣也。
  时有宁子为陶正,有神人过,教火法,出五色烟,能随之上下,道成仙去,往流沙之所,食飞鱼,暂死,二百岁更生,作《沙头颂》曰:“青蕖灼烁千载舒,万龄暂死饵飞鱼。”有务光子者,身长八尺七寸,神仙者也(至夏时,饵药养性鼓琴,有道寿永者)。有赤将子舆不食五谷,啗百花而长年(尧时为木工,能随风上下,即已二千岁矣)。有容成公善补导之术,守生养气,谷神不死,能使白发复黑,齿落复生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一〇八
  宁封子者,黄帝时人也,世传为黄帝陶正。有人遇之,为其掌火,能出五色烟,久则以教封子。封子积火自烧,而随烟气上下,视其灰烬,犹有其骨,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,故谓之宁封子焉。
  马师皇者,黄帝时马医也。知马形气死生之诊,理之辄愈。后有龙下,向之垂耳张口。师皇曰:此龙有病,知我能理。乃针其脣下口中,以甘草汤饮之而愈。后数有疾,龙出其陂,告而治之。一旦,龙负而去。
  赤将子舆者,黄帝时人。不食五谷,而啖百草花。至尧时为木工,能随风雨上下。时于市中货缴,亦谓之缴父。
  容成公者,自称黄帝之师。见周穆王。能善补导之事,取精于玄牝,其要谷神不死,守生养精气者,发白复黑,齿堕更生。事与老子同,亦云老子师。
  【方志】
  《大明一统志》卷三六《延安府·真宁县·中部县》
  岐伯,北地人,黄帝与论医,有《素问》、《难经》行于世。
  (嘉靖)《陕西通志》 明嘉靖二十一年(1542)刻本
  文献卷十四帝王
  岐伯,庆阳北地人,黄帝臣。所尝师事者也,因帝咨间,遂著《内经》百余篇,明于天人之道,故《内经》称为天师云。
  风后、力牧,帝梦风吹天下尘垢皆去,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,帝寤叹曰:风为号令,执政者也,垢去土后在也,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?夫千钧之弩,异力者也,驱羊万群能有牧民为善者也,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?于是依二占求之,得风后于海隅,登以为相,得力牧于大泽,进以为将。
  (康熙)《新郑县志》 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)刻本
  卷三人物·古圣
  风后,黄帝臣,明天道。今具茨山最高处,名风后顶,正新郑界内。(补志)
  (民国)《解县志》 民国九年(1920)石印本
  卷六名贤传·上古
  风后,海隅人(即解之盐海),为黄帝相。《帝王世纪》:黄帝梦大风吹,天下之尘垢皆去。帝寤而叹曰:风为号令,执政者也,垢去土后在也,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?于是依占求之,得风后于海隅,登以为相,与力牧共政,天地治,神明至。帝因著《占梦经》十一卷。今风陵在风陵乡,以风后冢名。
  五、问 道
  【经史】
  《竹书纪年》
  庚申,天雾三日三夜,昼昏。帝问天老、力牧、容成曰:“于公何如?”天老曰:“臣闻之,国安,其主好文,则凤凰居之;国乱,其主好武,则凤凰去之。今凤翔于东郊而乐之,其鸣音中夷则,与天相副。以是观之,天有严教以赐帝,帝勿犯也。”乃召史卜之,龟燋。史曰:“臣不能占,其问之圣人。”帝曰:“已问天老、力牧、容成矣。”史北面再拜曰:“龟不违圣智,故燋。”雾既降,游于洛水之上,见大鱼,杀五牲以醮之,天乃甚雨,七日七夜。鱼流于海,得图书焉。龙图出河,龟书作洛,赤文篆字,以授轩辕。接万灵于明庭,今寒门谷口是也。
  《史记》卷十二《孝武本纪》
  黄帝时万诸侯,而神灵之封居七千。天下名山八,而三在蛮夷,五在中国。中国华山、首山、太室、泰山、东莱,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,与神会。黄帝且战且学仙。患百姓非其道,乃断斩非鬼神者。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。黄帝郊雍上帝,宿三月。鬼臾区号大鸿,死葬雍,故鸿冢是也。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。明廷者,甘泉也。所谓寒门者,谷口也。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,龙乃上去。余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龙髯,龙髯拔,堕黄帝之弓。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,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,其弓曰乌号。
  其来年冬,上议曰:“古者先振兵泽旅,然后封禅。”乃遂北巡朔方,勒兵十余万。还祭黄帝冢桥山,泽兵须如。上曰:“吾闻黄帝不死,今有冢,何也?”或对曰:“黄帝已仙上天,群臣葬其衣冠。”
  《汉书》卷二十《古今人表》
  黄帝轩辕氏:……
  封矩,黄帝师。
  大填,黄帝师。
  大山稽,黄帝师。
  《汉书》卷二十五上《郊祀志第五上》
  齐人公孙卿曰:“今年得宝鼎,其冬辛巳朔旦冬至,与黄帝时等。”卿有札书曰:“黄帝得宝鼎冕候,问于鬼臾区。鬼臾区对曰:‘黄帝得宝鼎神策,是岁己酉朔旦冬至,得天之纪,终而复始。’于是黄帝迎日推策,后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,凡二十推,三百八十年,黄帝仙登于天。”……上曰:“申公何人也?”卿曰:“齐人,与安期生通,受黄帝言,无书,独有此鼎书。曰‘汉兴复当黄帝之时’。曰‘汉之圣者,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。宝鼎出而与神通,封禅。封禅七十二王,唯黄帝得上泰山封’。申公曰:‘汉帝亦当上封,〔上〕封则能仙登天矣。黄帝万诸侯,而神灵之封君七千。天下名山八,而三在蛮夷,五在中国。中国华山、首山、太室山、泰山、东莱山,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,与神会。黄帝且战且学仙,患百姓非其道,乃断斩非鬼神者。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。黄帝郊雍上帝,宿三月。鬼臾区号大鸿,死葬雍,故鸿冢是也。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庭。明庭者,甘泉也。所谓寒门者,谷口也。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,龙乃〔上〕去。余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龙髯,龙髯拔,堕,堕黄帝之弓。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与龙髯号,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,其弓曰乌号。’”于是天子曰:“嗟乎!诚得如黄帝,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。”
  《汉书》卷九十九下《王莽传第六十九下》
  《紫阁图》曰:“太一、黄帝皆仙上天,张乐昆仑虔山之上。”
  或言黄帝时建华盖以登仙,莽乃造华盖九重,高八丈一尺,金瑵羽葆,载以秘机四轮车,驾六马,力士三百人黄衣帻,车上人击鼓,挽者皆呼“登仙”。
  《纬书集成·易编·坤凿度》
  黄帝曰:天道宜尽阖,地道距水澈。女娲断定足,其隤一址。
  《纬书集成·尚书编·尚书中候握河纪》
  乃铸鼎荆山之下,成,有龙下迎,黄帝上龙,群臣后宫从上天者,桼秩余人。小臣悉持龙髯,拔,坠黄帝弓。
  《纬书集成·春秋编·春秋合诚图》
  黄帝立五始,制以天道。
  黄帝先临,白狐、白虎诸神物乃下。
  黄帝有迹必稽,功务法。
  黄帝请问太乙长生之道,太乙曰:“斋戒六丁,道乃可成。”
  《纬书集成·春秋编·春秋内事》
  黄帝师于风后,风后善于伏羲之道,故推衍阴阳之事。
  《纬书集成·河图编·河图始开图》
  黄帝问风后曰:“余欲知河之始开。”风后曰:“河凡有五,皆始开乎昆仑之墟。”
  黄帝修德立义,天下大治。乃召天老而问焉:“余梦见两龙挺白图,即帝以授余于河之都。”
  《纬书集成·河图编·河图挺佐辅》
  黄帝修德立义,天下大治。乃召天老而问焉:“余梦见两龙挺白图,即帝以授余于河之都,觉昧素善,不知其理,敢问于子。”天老曰:“河出龙图,雒出龟书,纪帝录列圣人,所纪姓号,典谋治平,然后凰皇处之。今凰皇已下三百六十日矣,合之图纪,天其授帝图乎?”黄帝乃祓斋七日,衣黄衣、黄冠、黄冕,驾黄龙之乘,戴蛟龙之旗。天老五圣皆从,以游河洛之间,求所梦见者之处,弗得。至于翠妫之渊,大卢鱼泝流而至。乃问天老曰:“子见夫中河流者乎?”曰:“见之。”顾问五圣,皆曰莫见,乃辞左右,独与天老跪而迎之。五色毕具,天老以授黄帝。黄帝舒视之,名曰“录图”。
  黄帝告天老曰:“昔梦两龙以白图授予。”天老曰:“河有河图,洛有龟书。天其授帝图乎!”帝乃斋,往河洛,有大鱼溯流而泛白图,帝跪受。
  天授元始,建帝号,黄龙负图,鳞甲成字,从河中出,付黄帝。令侍臣写以示天下。
  《纬书集成·河图编·河图录运法》
  黄帝坐玄扈阁上,与大司马容光、左右辅将周昌等百二十人,观凤凰衔书。
  天大雾三日,黄帝游洛水之上,见大鱼,杀五牲以醮之。天乃大雨七日七夜,鱼流而得河图。
  黄帝即位,施圣恩,承大明,一道修德,惟仁是行。宇内和平,未见凰皇。乃召天老而问之曰:“凰象何如?”天老对曰:“夫凤象,鸿前而鳞后,蛇颈而鱼尾,龙文而龟身,燕颔而鸡喙。首戴德,颈揭义,背负仁,心入信,翼挟义,足履正,尾系武,小音金,大音鼓,延颈奋翼,五色备举。”黄帝曰:“允哉!朕何敢与之焉?”于是黄帝乃服黄衣,带黄绅,戴黄冠,斋于殿中。凰乃蔽日而至。黄帝降于东阶,西面,再拜稽首:“皇天降祉,不敢不承命。”凰乃止帝东园,集梧树,食竹实,没身不去。
  黄帝曰:“余梦见两龙挺白图,即帝以授余于河之都。”天老曰:“天其授帝图乎!试斋以往视之。”黄帝乃斋河雒之间,求相见者。至于翠妫之泉,大鲈鱼折(泝)流而至。乃问天老曰:“见河中□溜者乎?”“见之。”与天老跪而授之。鱼泛白图,兰采朱文,以授黄帝。帝舒视之,名曰“箓图”。
  黄帝游于泝,见鲤鱼修三尺,身青无鳞,首尾赤文成字。
  《纬书集成·河图编·河图稽命徵》
 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,天雾三日三夜,昼昏。黄帝问天老及力牧、容成曰:“于公何如?”天老曰:“闻之图:国安,其主好文,则凤凰居之;国乱,其主好武,则凤凰去之。今凤凰翔于东郊而乐之,其鸣音中夷则,与天相副。以是观之,大有严教以赐帝。帝勿犯也。
  《帝王世纪·自皇古至五帝第一》
  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荆山下,有龙垂胡髯而下,迎黄帝。群臣欲从,持龙髯,髯拔,遂堕。
  《水经注》卷四《河水》
  湖水又北迳湖县东而北流入于河。《魏土地记》曰:弘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。黄帝采首山之铜,铸鼎于荆山之下,有龙垂胡于鼎。黄帝登龙,从登者七十人,遂升于天。故名其地为鼎湖……《晋书地道记》、《太康记》并言胡县也。汉武帝改作湖。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。
  《水经注》卷二十二《洧水潩水渠水》
  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,大騩,即具茨山也。黄帝登具茨之山,升于洪堤之上,受《神芝图》于华盖童子,即是山也。
  《晋书》卷一四《地理上》
  黄帝则东海南江,登空蹑岱,至于昆峰振辔,崆山访道,存诸汗竹,不可厚诬。
  《宋书》卷二七《志第十七·符瑞上》
  黄帝黄服斋于中宫,坐于玄扈洛水之上,有凤凰集,不食生虫,不履生草,或止帝之东园,或巢于阿阁,或鸣于庭,其雄自歌,其雌自舞。麒麟在囿,神鸟来仪。有大蝼如羊,大螾如虹。黄帝以土气胜,遂以土德王。五十年秋七月庚申,天雾三日三夜,昼昏。黄帝以问天老、力牧、容成曰:“于公何如?”天老曰:“臣闻之,国安,其主好文,则凤凰居之;国乱,其主好武,则凤凰去之。今凤凰翔于东郊而乐之,其鸣音中夷则,与天相副。以是观之,天有严教以赐帝,帝勿犯也。”乃召史卜之,龟燋。史曰:“臣不能占也。其问之圣人。”帝曰:“已问天老、力牧、容成矣。”史北面再拜曰:“龟不违圣智,故燋。”雾除,游于洛水之上,见大鱼,杀五牲以醮之,天乃甚雨,七日七夜,鱼流于海,得《图》、《书》焉。《龙图》出河,《龟书》出洛,赤文篆字,以授轩辕。轩辕接万神于明庭,今寒门谷口是也。
  《梁书》卷五《本纪第五·元帝》
  黄帝游于襄城,尚访治民之道;放勋入于姑射,犹使樽俎有归。
  《魏书》卷一一四《志第二十·释老志》
  自羲轩已还,至于三代,其神言秘策,蕴图纬之文,范世率民,垂坟典之迹。
  道家之原,出于老子。其自言也,先天地生,以资万类。上处玉京,为神王之宗;下在紫微,为飞仙之主。千变万化,有德不德,随感应物,厥迹无常。授轩辕于峨嵋,教帝喾于牧德,大禹闻长生之诀,尹喜受道德之旨。
  《南史》卷八《梁本纪下》
  黄帝迷于襄城,尚访御人之道,放勋寂于姑射,犹使鐏俎有归。伊此傥来,岂圣人所欲,帝王所应,不获已而然。
  《贞观政要》卷四《尊敬师傅第十》
  贞观六年,诏曰:“朕比寻讨经史,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?前所进令遂不睹三世之位,意将未可,何以然?黄帝学大颠,颛顼学录图,尧学尹寿,舜学务成昭,禹学西王国,汤学威子伯,文王学子期,武王学虢叔。前代圣王,未遭此师,则功业不著乎天下,名誉不传乎载籍。况朕接百王之末,智不同圣人,其无师傅,安可以临兆民者哉?《诗》不云乎:‘不愆不忘,率由旧章。’夫不学,则不明古道,而能政致太平者,未之有也。可即著令,置三师之位。”
  《旧唐书》卷一七四《列传第一百二十四·李德裕》
  臣闻道之高者,莫若广成、玄元,人之圣者,莫若轩黄、孔子。昔轩黄问广成子:“理身之要,何以长久?”对曰:“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,神必自清。无劳子形,无摇子精,乃可长生。慎守其一,以处其和。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,吾形未尝衰。”又云:“得吾道者,上为皇而下为王。”玄元语孔子曰:“去子之骄气与多欲,态色与淫志,是皆无益于子之身。吾所告子者是已。”故轩黄发谓天之叹,孔子兴犹龙之感。前圣于道,不其至乎?伏惟文武大圣广孝皇帝陛下,用玄祖之训,修轩黄之术,凝神闲馆,物色异人;将以觌冰雪之姿,屈顺风之请。
  《广黄帝本行记》
  黄帝以天下既理,物用具备,乃寻真访隐,问道求仙,冀获长生久视,所谓先理代而登仙者也。
  有务光子,身长八尺七寸,神仙者也。有赤将子舆者,不食五谷,啗百草花而长年。有容成公,善补导之术,守生养气,谷神不死,能使白发复黑,齿落复生。帝慕其道,乃造五城十二楼,以候神人。即访道游华山、首山,东之泰山。时致怪物而与神会通,接神人于蓬莱,回乃接万灵于明庭,京兆仲山寒门甘谷口。
  黄帝于是祭天圆丘,将求至道。即师事九元子,以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,斋于首山。复周游以访其道,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。方明为御,昌骖乘,张若、謵广前导,昆阍、滑稽后从。至襄城之野,七圣皆迷,遇牧马童子问途焉:“若知具茨之山乎?”曰:“然。”“若知大隗之所存乎?”曰:“然。”黄帝曰:“异哉!小童非独知具茨之山,又知大隗之所存乎。请问为天下。”小童曰:“夫为天下者,亦若是而已矣。又奚事焉!余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,余适有瞀病,有长者教余曰:‘乘日之车,而游于襄城之野。’今余病少痊,余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。夫为天下者,亦若此而已,又奚事焉!”帝曰:“夫为天下,诚非吾子之事。虽然,请问为天下。”小童辞。黄帝又问。小童曰:“夫为天下者,亦奚以异乎牧马哉!亦去其害马而已。”帝再拜稽首,称天师而退。
  帝曾省《天皇真一》之经,而不解三一真气之要。是以周流四方,求其释解。乃至圆丘之上,其国有不死之树,食其实与叶,人皆不死。丹峦之泉,饮之长生。有巨蛇害人,帝以雄黄逐之。留一时而返。帝令三子习服之,皆寿三百岁。东到青丘,见紫府先生,登于风山,受《三皇内文》,天文大字,以劾召万神,役使群灵。南到五芝元涧,登玄陇荫建木,观百灵所登降,采若乾之芝,饮丹峦之水。西见中黄子,受《九茄》之方。北到鸿隄,上具茨,见大隗君、黄盖童子,受《神仙芝图》十二卷。登稽山,陟王屋,开石函,发《玉笈》,得《金鼎九丹》之经,复受《九转之诀》于玄女。南至江,登熊湘,往天台受《金液神丹》之方。
  闻广成子有道,在空同山,见之曰:“闻吾子达于至道,敢问至道之精。吾欲取天地之精,以佐五谷,以养人民;又欲官阴阳,以遂群生。为之奈何?”广成子曰:“汝欲问者,物之质也;汝欲官者,物之残也。自汝理天下,云气不待簇而雨,草木不待黄而落,日月之光益以荒矣,汝佞人之心翦翦者,奚足以语至道哉?”
  黄帝退,捐天下,筑特室,席白茅,闲居三月,复往邀之。广成子南首而卧,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,再拜稽首,而问曰:“闻吾子达于至道,敢问治身,奈何可以长久?”广成子蹶然而起,曰:“善哉问乎!来,吾语汝。至道之精,窈窈冥冥;至道之极,昏昏默默。必静必清,无劳汝形,无摇汝精,乃可长生。目无所见,耳无所闻,心无所知,神将守形,乃可长生。慎汝内,闭汝外,多知为败。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,至彼至阳之原也。我为汝入于杳冥之门矣,至彼至阴之原也。天地有官,阴阳有藏,慎守汝身,物将自壮。我守其一,以处其和。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,吾形未尝衰也。”黄帝再拜稽首曰:“广成子之谓天矣!”广成子又曰:“彼其物无穷,而人皆以为终;彼其物无测,而人皆以为极。得吾道者,上为皇而下为王;失吾道者,上见光而下为土。今夫百昌,皆生于土而返于土。故将与汝入无穷之门,以游无极之野。吾与日月参光,与天地为常。当我缗乎,远我昏乎。人其尽死,而我独存乎!”
  黄帝得道之要,复周游四海,车辙马迹,丹井遗墟,往往而有。越元阙,见中黄丈人;登云台,入青城,天国之都,见宁先生,受《龙蹻》之经。筑坛于山上,封宁先生为五岳丈人,使岳神一月再朝,岳神洒六明之泉,以代晷漏。帝问先生真一之道,先生曰:“吾得道始仙耳,非是三皇天真之官,实不解此真一之文。近皇人为扶桑君所使,领峨眉山仙官,今犹未去,可往问之。”帝乃到峨眉之山,清斋三月,得与皇人相见。皇人者,不知何世人也,身长九尺,元毛被体,皆长尺余,发才长数寸。其居乃在山北绝岩之下,中以苍玉为屋,黄金为床,然千和之香。侍者皆众仙玉女,座宾三人,皆称太清仙王。方见皇人,饮以丹华之英,漱以玉井之浆。黄帝匍匐既至,再拜稽首而立,请问长生之道。皇人曰:“子既官四海,复欲不死,不亦贪乎?”帝曰:“万兆无主则相凌暴。今欲制法,足以传后。私心好道,远涉四海,幸遇道君,愿垂哀告。窃见真人《食精》之经,徒省其文,而弗综其意;看其辞,而不释其事。乞得教诲。”皇人大惊,良久,乃答曰:“汝安得闻见?此乃《金箓》之首篇,上天之灵符,太上之宝文矣。白日升天,飞步虚空,身生水火,变化无常。此天仙之真,惟有龙胎金液九转之丹,守形绝粒,辟除万邪,役使鬼神,长生久视,乃血脉流宣,肠化为筋,百灾不能伤,延期至亿千,则惟有《真一食五牙》之文。此二事,但使南斗君领录,参于太帝楗龠。自非仙人四千年一出之约,皆不得背科而往泄也。又西王母秘此书于五城之内,其外卫备有仙楼十二,藏以紫玉之匮,刻以黄金之札,封以丹芝光华,印以太上中章。其无仙籍者,不得闻知也。子未可听天音于地耳矣,便可去也。”帝答曰:“昔已受神丹于玄女,惟未受《五牙食真》之经。幸今运会得见道君,既不以授生道,上臣相命不得度世耳。”因叩头流血,惟乞愍济。太清三仙王复于助之曰:“此子先世有功德及鸟兽,故芳气之流光于帝位,何为隐其《真牙》之经乎?可教而成之也。”皇人命帝坐,而告之曰:“汝向所道之经,盖上天之气归于一身,一身分明,了可长存耳。夫人有生之最灵也,不能自守其神而却众恶,若知之者,不求佑于天,止于其身,则足矣。且一身,犹一国也。胸腹之位,扰宫室也;四肢之列,犹郊境也;骨节之分,犹百官也;神,犹君也;血,犹臣也;气,犹民也。故知理身,则知理国。爱其民所以安其国,吝其气所以全其身。民散则国亡,气竭则身死。亡者不可存,死者不可生。所以至人消未起之患,理未病之疾。坚守之于无事之前,不追之于既逝之后。民难养而易散,气难保而易失。审威德所以固其理,割嗜欲所以成其真。然后真一存焉,三一守焉。泥丸、绛宫、丹田,三一之宅也。子勤守之,万毒不伤。漱华池,食五牙,便为真仙矣。吾受此经于九天真王,今以相付。存之于口,名曰朱鸟之丹;取之于身,名曰真一。勤乎秘哉!大有旨曰:五谷为刳命之凿,五牙为长生之根也。”
  帝受道毕,东过庐山,署九天使者,秩次青城丈人,比御史,主总仙官之籍,为五岳之监司也。帝又封潜山君为九天司命,主生死之录。复以四岳,皆有佐命之山,而南岳孤峙无辅,乃章祠三天。太上道君命霍山为南岳储君,潜山为南岳之副,以贰其政,以辅佐之。乃写九州山川百物之形,又作《五岳之图》,用传于世。帝炼石于缙云之山,有缙云之瑞,立缙云之堂,丹丘存焉。帝藏《兵法胜负之图》、《六甲阴阳之书》于苗山。帝又合符瑞于釜山,奉事太一元君,受《易形变化》,藏于空同之岩。帝考《推步之术》于太山稽、力牧,著《体诊之诀》于岐伯、雷公,讲气候于风后,穷律度于容成。救残伤、缀金冶之事毕,该秘要,穷究道真,传阴符,则内合天机,外合人事。理天下,南洎交趾,北至幽陵,西极流沙,东界蟠桃。帝曰:“吾闻在宥天下,不闻理于天下。我劳天下久矣,息驾元圃,以反余真也。”
  修封禅礼毕,乃采首山之铜,铸鼎象物。鼎成,以象太一于雍州,其鼎知吉知凶,知存知亡,能重能轻,能息能行,不灼而沸,不汲而盈,自生五味,真神鼎也。遂炼九鼎之丹,服之,以丹法传于玄子,重盟而付之《丹经》,藏于九疑之东,委羽之山,承以文玉,覆以磐石,金简玉字刻其文。帝又以《灵宝五符真文》金简书之,—通藏于钟山,一通藏宛委之山。帝所铸剑、镜、鼎器,皆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,或有秘谶之词焉。时薰风至,神人集,成《厌代之志》,留冠珮剑舄于鼎湖极峻处昆台之上,立馆于其下。有马师皇者,善医马,通神明。忽有龙下于庭,张口闭目,师皇视之,此龙有病,乃引针以针龙口中,以牛乳煎甘草灌之,龙病即愈,师皇乘龙而去。黄帝闻之,自择以戊午日升天。果有黄龙下,垂髯迎帝。帝乘龙登天,与无为子及臣僚升天者七十二人。其小臣不得去者,攀断龙髯及堕帝弓,小臣抱弓而号,因曰“乌号弓”。万姓仰天而呼,因名其地为皇天原,亦名“鼎湖”。其后有臣左彻,削木为黄帝像,率诸侯而朝奉之。臣僚追慕,取几杖立庙而祭之,取衣冠置墓而守之,于是有乔山之冢。黄帝曾游处,皆有祠焉。五百年后,乔山墓崩,空室,惟剑与赤舄在,一旦亦失去。
  《新唐书》卷一百八十《列传第一百五》
  道之高者,莫若广成、玄元;人之圣者,莫若轩辕、孔子。昔轩辕问广成子治身之要,曰:“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。无劳子形,无摇子精,乃可长生。慎守其一,以处其和。故我脩身千二百岁矣,形未尝衰。”又曰:“得吾道者上为皇,下为王。”
  《资治通鉴》卷二百五
  河内有老尼居神都麟趾寺,与嵩山人韦什方等以妖妄惑众。尼自号净光如来,云能知未然;什方自云吴赤乌元年生。又有老胡亦自言五百岁,云见薛师已二百年矣,容貌愈少。太后甚信重之,赐什方姓武氏。秋,七月,癸未,以什方为正谏大夫、同平章事,制云:“迈轩代之广成(庄子曰:广成子居崆峒之上,黄帝立于下风而问道。广成子曰:吾脩身千二百岁矣,吾形未尝衰。黄帝名轩辕,因曰轩代),逾汉朝之河上。”八月,什方乞还山,制罢遣之。
  【子集】
  《庄子》卷三上《大宗师第六》
  夫道,有情有信,无为无形……黄帝得之,以登云天。
  《庄子》卷四下《在宥第十一》
 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,尧、舜于是乎股无胈,胫无毛,以养天下之形。愁其五藏以为仁义,矜其血气以规法度。……
 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,令行天下,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,故往见之,曰:“我闻吾子达于至道,敢问至道之精?吾欲取天地之精,以佐五谷,以养民人。吾又欲官阴阳,以遂群生,为之奈何?”广成子曰:“而所欲问者,物之质也;而所欲官者,物之残也。自而治天下,云气不待族而雨,草木不待黄而落,日月之光益以荒矣,而佞人之心翦翦者,又奚足以语至道!”
  黄帝退,捐天下,筑特室,席白茅,闲居三月,复往邀之。广成子南首而卧,黄帝顺下风,膝行而进,再拜稽首而问曰:“闻吾子达于至道,敢问: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?”广成子蹶然而起,曰:“善哉问乎!来,吾语女至道。至道之精,窈窈冥冥;至道之极,昏昏默默。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。必静必清,无劳女形,无摇女精,乃可以长生。目无所见,耳无所闻,心无所知,女神将守形,形乃长生。慎女内,闭女外,多知为败。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,至彼至阳之原也;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,至彼至阴之原也。天地有官,阴阳有藏。慎守女身,物将自壮。我守其一以处其和。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,吾形未常衰。”
  黄帝再拜稽首曰:“广成子之谓天矣!”广成子曰:“来!余语女。彼其物无穷,而人皆以为有终;彼其物无测,而人皆以为有极。得吾道者,上为皇而下为王:失吾道者,上见光而下为土。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。故余将去女,入无穷之门,以游无极之野。吾与日月参光,吾与天地为常。当我,缗乎!远我,昏乎!人其尽死,而我独存乎!”
  《庄子》卷五下《天运第十四》
 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:“帝张《咸池》之乐于洞庭之野,吾始闻之惧,复闻之怠,卒闻之而惑,荡荡默默,乃不自得。”帝曰:“汝殆其然哉!吾奏之以人,征之以天,行之以礼义,建之以大清。夫至乐者,先应之以人事,顺之以天理,行之以五德,应之以自然。然后调理四时,太和万物。四时迭起,万物循生。一盛一衰,文武伦经。一清一浊,阴阳调和,流光其声。蛰虫始作,吾惊之以雷霆。其卒无尾,其始无首。一死一生,一偾一起,所常无穷,而一不可待。汝故惧也。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,烛之以日月之明。其声能短能长,能柔能刚,变化齐一,不主故常。在谷满谷,在坑满阬。涂郤守神,以物为量。其声挥绰,其名高明。是故鬼神守其幽,日月星辰行其纪。吾止之于有穷,流之于无止。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,望之而不能见也,逐之而不能及也。傥然立于四虚之道,倚于槁梧而吟:‘目知穷乎所欲见,力屈乎所欲逐,吾既不及,已夫!’形充空虚,乃至委蛇。汝委蛇,故怠。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,调之以自然之命。故若混逐丛生,林乐而无形,布挥而不曳,幽昏而无声。动于无方,居于窈冥,或谓之死,或谓之生;或谓之实,或谓之荣。行流散徙,不主常声。世疑之,稽于圣人。圣也者,达于情而遂于命也。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。此之谓天乐,无言而心说。故有炎氏为之颂曰:‘听之不闻其声,视之不见其形,充满天地,苞裹六极。’汝欲听之而无接焉,而故惑也。乐也者,始于惧,惧故祟;吾又次之以怠,怠故遁;卒之于惑,惑故愚;愚故道,道可载而与之俱也。”
  《庄子》卷七下《知北游第二十二》
 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,登隐弅之丘,而适遭无为谓焉。知谓无为谓曰:“予欲有问乎若:何思何虑则知道?何处何服则安道?何从何道则得道?”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,非不答,不知答也。知不得问,反于白水之南,登狐阕之上,而睹狂屈焉。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。狂屈曰:“唉!予知之,将语若。”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。知不得问,反于帝宫,见黄帝而问焉。黄帝曰:“无思无虑始知道,无处无服始安道,无从无道始得道。”知问黄帝曰:“我与若知之,彼与彼不知也,其孰是邪?”黄帝曰:“彼无为谓真是也,狂屈似之;我与汝终不近也。夫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,故圣人行不言之教。道不可致,德不可至。仁可为也,义可亏也,礼相伪也。故曰:‘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礼者,道之华而乱之首也。’故曰:‘为道者日损,损之又损之,以至于无为。无为而无不为也。’今已为物也,欲复归根,不亦难乎!其易也,其唯大人乎!生也死之徙,死也生之始,孰知其纪!人之生,气之聚也。聚则为生,散则为死。若死生为徙,吾又何患!故万物一也。是其所美者为神奇,其所恶者为臭腐。臭腐复化为神奇,神奇复化为臭腐。故曰:‘通天下一气耳。’圣人故贵一。”知谓黄帝曰:“吾问无为谓,无为谓不应我;非不应我,不知应我也;吾问狂屈,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,非不我告,中欲告而忘之也。今予问乎若,若知之,奚故不近?”黄帝曰:“彼其真是也,以其不知也;此其似之也,以其忘之也;予与若终不近也,以其知之也。”狂屈闻之,以黄帝为知言。
  《庄子》卷八中《徐无鬼第二十四》
 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,方明为御,昌寓骖乘,张若謵朋前马,昆阍滑稽后车;至于襄城之野,七圣皆迷,无所问涂。适遇牧马童子,问涂焉,曰:“若知具茨之山乎?”曰:“然。”“若知大隗之所存乎?”曰:“然。”黄帝曰:“异哉小童!非徒知具茨之山,又知大隗之所存。请问为天下。”小童曰:“夫为天下者,亦若此而已矣,又奚事焉!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,予适有瞀病,有长者教予曰:‘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。’今予病少痊,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。夫为天下,亦若此而已。予又奚事焉!”黄帝曰:“夫为天下者,则诚非吾子之事,虽然,请问为天下。”小童辞。黄帝又问。小童曰:“夫为天下者,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!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!”黄帝再拜稽首,称天师而退。
  《列子》卷第一《天瑞篇》
  《黄帝书》曰:“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,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之根,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”
  《黄帝书》曰:“形动不生形而生影,声动不生声而生响,无动不生无而生有。”
  黄帝曰:“精神入其门,骨骸反其根,我尚何存?”
  《列子》卷第五《汤问篇》
  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,同斋三月,心死形废。徐以神视,块然见之,若嵩山之阿;徐以气听,砰然闻之,若雷霆之声。
  《吕氏春秋》卷一《去私》
  黄帝言曰:“声禁重,色禁重,衣禁重,香禁重,味禁重,室禁重。”
  《吕氏春秋》卷四《尊师》
  神农师悉诸,黄帝师大挠。
  《吕氏春秋》卷十二《序意》
  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:“爰有大圜在上,大矩在下,汝能法之,为民父母。”
  《吕氏春秋》卷十四《必己》
  若夫道德则不然。无讶无訾,一龙一蛇,与时俱化,而无肯专为;一上一下,以禾为量,而浮游乎万物之祖,物物而不物于物,则胡可得而累?此神农、黄帝之所法。
  马王堆汉墓帛书《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·十六经》
  黄帝问阉冉曰:吾欲布施五正(政),焉止焉始?对曰:始在于身。中有正度,后及外人。外内交(接),乃正于事之所成。黄帝曰:吾既正既静,吾国家窬(愈)不定,若何?对曰:后中实而外正,何患不定。左执规,右执柜(矩),何患天下?男女毕迵,何患于国?五正(政)既布,以司五明。左右执规,以寺(待)逆兵。黄帝曰:吾身未自知,若何?对曰:后身未自知,乃深伏于渊,以求内刑(型)。内刑(型)已得,后□自知屈后身。黄帝曰:吾欲屈吾身,屈吾身若何?对曰:道同者其事同,道异者其事异。
  黄帝〔问四〕辅曰:唯余一人,兼有天下。今余欲畜而正之,均而平之,为之若何?果童对曰:不险则不可平,不谌则不可正。观天于上,视地于下,而稽之男女。夫天有〔恒〕幹(干),地有恒常。合□□常,是以有晦有明,有阴有阳。夫地有山有泽,有黑有白,有美有亚(恶)。地俗德以静,而天正名以作。静作相养,德疟(虐)相成。两若有名,相与则成。阴阳备物,化变乃生。有任一则重,任百则轻。人有其中,物又(有)其刑(形),因之若成。黄帝曰:夫民卬(仰)天而生,侍(待)地而食。以天为父,以地为母。今余欲畜而正之,均而平之,谁敌(适)繇(由)始?对曰:险若得平,谌□□□,〔贵〕贱必谌,贫富又(有)等。前世法之,后世既员,繇(由)果童始。果童于是衣褐而穿,负并(瓶)而峦。营行气(乞)食,周流四国,以视(示)贫贱之极。
  马王堆汉墓帛书《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·十问》
  黄帝问于天师曰:“万勿(物)何得而行?草木何得而长?日月何得而明?”天师曰:“壐(尔)察天地之请(情),阴阳为正,万勿(物)失之而不(继),得之而赢。食阴(拟)阳,稽于神明。食阴之道,虚而五臧(藏),广而三咎,若弗能出楃(朴)。食之贵静而神风,距而两(峙),参筑而毋遂,神风乃生,五声乃对。翕(吸)毋过五,致之口,枚之心,四辅所贵,玄尊乃至。饮毋过五,口必甘昧(味),至之五臧(藏),刑(形)乃极退。(搏)而肌肤,及夫发末,毛脉乃遂,阴水乃至,浅(溅)坡(彼)阳炥(勃),坚蹇不死,饮食宾(体),此胃(谓)复奇之方,通于神明。”天师之食神气之道。
  黄帝问于大成曰:“民何失而(颜)色鹿<粗><狸>(黎),黑而苍?民何得而奏(腠)理靡曼,鲜白有光?”大成合(答)曰:“君欲练色鲜白,则察观尺污(蠖)。尺污(蠖)之食方,通于阴阳,食苍则苍,食黄则黄。唯君所食,以变五色。君必食阴以为当(常),助以柏实盛良,饮走兽泉英,可以却老复壮,曼泽有光。椄(接)阴将众,(继)以蜚虫,春(爵)(雀)员骀(子),兴坡(彼)鸣雄,鸣雄有精,诚能服此,玉筴(策)复生。大(太)上埶(艺)遇,雍(壅)坡(彼)玉窦,盛乃从之,员骀(子)送之;若不埶遇,置之以。诚能服此,可以起死。”大成之起死食鸟精之道。
  黄帝问于容成曰:“民始蒲(敷)淳溜刑,何得而生?溜刑成(体),何失而死?何曳(泄)之人也,有恶有好,有夭有寿?欲闻民气赢屈施(弛)张之故。”容成合(答)曰:“君若欲寿,则顺察天地之道。天气月尽月盈,故能长生。地气岁有寒暑,险易相取,故地久而不腐。君必察天地之请(情),而行之以身。有征可智(知),间虽圣人,非其所能,唯道者智(知)之。天地之至精,生于无征,长于无刑(形),成于无(体),得者寿长,失者夭死。故善治气槫(抟)精者,以无征为积,精神泉益(溢),翕(吸)甘潞(露)以为积,饮榣(瑶)泉灵尊以为经,去恶好俗,神乃溜刑。翕(吸)气之道,必致之末,精生而不厥。尚(上)下皆精,塞〈寒〉温安生?息必探(深)而久,新气易守。宿气为老,新气为寿。善治气者,使宿气夜散,新气朝最,以彻九徼(窍),而实六府。食气有禁,春辟(避)浊阳,夏辟(避)汤风,秋辟(避)霜(雾),冬辟(避)凌阴,必去四咎,乃棎(深)息以为寿。朝息之志,亓(其)出也(务)合于天,亓(其)入也楑(揆)坡(彼)闺(满),如臧(藏)于渊,则陈气日尽,而新气日盈,则刑(形)有云(云)光。以精为充,故能久长。昼息之志,虖(呼)吸必微,耳目葱(聪)明,阴阴(喜)气,中不荟(溃)腐,故身无苛(疴)央(殃)。莫(暮)息之志,深息长除,使耳勿闻,且以安(寝)。云云(魂)柏(魄)安刑(形),故能长生。夜半之息也,觉啎(寤)毋变侵(寝)刑(形),探(深)余(徐)去埶(势),六府皆发,以长为极。将欲寿神,必以奏(腠)理息。治气之精,出死入生,欢欣咪(美)(谷),以此充刑(形),此胃(谓)槫(抟)精。治气有经,务在积精,精盈必写(泻),精出必补。补写(泻)之时,于卧为之。出入,以修美浬,轱白内成,何病之有?坡(彼)生有央(殃),必亓(其)阴精(漏)泄,百脉宛(菀)废,喜怒不时,不明大道,生气去之。俗人芒生,乃持(恃)巫医,行年桼十,刑(形)必夭狸(埋),颂事白〈自〉杀,亦偒(伤)悲(哉)。死生安在,彻士制(制)之,实下闭精,气不(漏)泄。心制(制)死生,孰为之败?慎守勿失,长生累迣(世)。累迣(世)安乐长寿,长寿生于蓄积。坡(彼)生之多,尚(上)察于天,下播于地,能者必神,故能刑(形)解。明大道者,亓(其)行陵云,上自印榣,水溜(流)能远,(龙)登能高,疾不力倦,□□□□□□□巫成柖□□不死。巫成柖以四时为辅,天地为经,巫成柖与阴阳皆生。阴阳不死,巫成柖兴〈与〉相视,有道之士亦如此。”酒食五味,以志治气。目明耳葱(聪),被(皮)革有光,百脉充盈,阴乃盈生,繇使则可以久交,可以远行,故能寿长。
  《新书》卷九《修政语上》
  黄帝曰:“道若川谷之水,其出无已,其行无止。”故服人而不为仇,分人而不譐者,其惟道矣。故播之于天下而不忘者,其惟道矣。是以道高比于天,道明比于日,道安比于山。故言之者见谓智,学之者见谓贤,守之者见谓信,乐之者见谓仁,行之者见谓圣人。故惟道不可窃也,不可以虚为也。故黄帝职道义,经天地,纪人伦,序万物,以信与仁为天下先。然后济东海,入江内,取绿图,西济积石,涉流沙,登于昆仑,于是还归中国,以平天下。天下太平,唯躬道而已。
  帝颛顼曰:“至道不可过也,至义不可易也。”是故以后者复迹也,故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,学黄帝之道而赏之,加而弗损,天下亦平也。
  帝喾曰:“缘道者之辞而与为道已,缘巧者之事而学为巧已,行仁者之操而与为仁已。”故节仁之器以修其躬,而身专其美矣。故士缘黄帝之道而明之,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,而天下亦平矣。
  《韩诗外传》卷五
  哀公问于子夏曰:“必学然后可以安国保民乎?”子夏曰:“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,未之有也。”哀公曰:“然则五帝有师乎?”子夏曰:“臣闻黄帝学乎大填,颛顼学乎禄图,帝喾学乎赤松子,尧学乎务成子附,舜学乎尹寿,禹学乎西王国,汤学乎贷子相,文王学乎锡畴子斯,武王学乎太公,周公学乎虢叔,仲尼学乎老聃。此十一圣人,未遭此师,则功业不能著乎天下,名号不能传乎后世者也。”
  《韩诗外传》卷八
  黄帝即位,施惠承天,一道修德,惟仁是行,宇内和平,未见凤凰,惟思其象。夙寐晨兴,乃召天老而问之曰:“凤象何如?”天老对曰:“夫凤之象,鸿前而麟后,蛇颈而鱼尾,龙文而龟身,燕颔而鸡啄,戴德负仁,抱中挟义。小音金,大音鼓。延颈奋翼,五彩备明。举动八风,气应时雨。食有质,饮有仪。往即文始,来即嘉成。惟凤为能通天祉,应地灵,律五音,览九德。天下有道,得凤象之一,则凤过之。得凤象之二,则凤翔之。得凤象之三,则凤集之。得凤象之四,则凤春秋下之。得凤象之五,则凤没身居之。”黄帝曰:“于戏,允哉!朕何敢与焉!”于是黄帝乃服黄衣,戴黄绅,戴黄冕,致斋于中宫。凤乃蔽日而至。黄帝降于东阶,西面,再拜稽首曰:“皇天降祉,不敢不承命!”凤乃止帝东国,集帝梧桐,食帝竹实,没身不去。
  《淮南子》卷十《缪称训》
  黄帝曰:“芒芒昧昧,从天之道,与玄同气。”故至德者,言同略,事同指,上下一心,无歧道旁见者,遏障之于邪,开道之于善,而民乡方矣。故《易》曰:“同人于野,利涉大川。”道者,物之所导也;德者,性之所扶也;仁者,积恩之见证也;义者,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。故道灭而德用,德衰而仁义生。
  《新序》卷第五《杂事第五》
  哀公曰:“然则五帝有师乎?”子夏曰:“有。臣闻黄帝学乎大真,颛顼学乎绿图,帝喾学乎赤松子,尧学乎尹寿,舜学乎务成跗,禹学乎西王国,汤学乎威子伯,文王学乎铰时子斯,武王学乎郭叔,周公学乎太公,仲尼学乎老聃。此十一圣人,未遭此师,则功业不著乎天下,名号不传乎千世。”
  吕子曰:“神农学悉老,黄帝学大真,颛顼学伯夷父,帝喾学伯招,帝尧学州文父,帝舜学许由,禹学大成执,汤学小臣,文王武王学太公望周公旦……此皆圣王之所学也。”
  《列仙传·黄帝》
  黄帝者,号曰轩辕,能劾百神,朝而使之。弱而能言,圣面预知,知物之纪。自以为云师,有龙形。自择亡日,与群臣辞。至于卒,还葬桥山。山崩,柩空无尸,唯剑舄在焉。《仙书》曰:“黄帝采首山之铜,铸鼎于荆山之下,鼎成,有龙垂胡髯下迎,帝乃升天。群臣百僚悉持龙髯,从帝而升,攀帝弓及龙髯。拔而弓坠,群臣不得从,仰望帝而悲号。故后世以其处为鼎湖,名其弓为乌号焉。”
  《列仙传·成公》
  容成公者,自称黄帝师。见于周穆王。能善补导之事,取精于玄牝,其要谷神不死,守生养气者也,发白更黑,齿落更生。事与老子同,亦云老子师也。
  《白虎通义》卷第四《辟雍》
  《传》曰:黄帝师力牧,帝颛顼师绿图……尊师重先生之道也。
  《论衡》卷七《道虚篇》
  儒书言: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龙,群臣、后宫从上七十余人,龙乃上去。余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龙髯。龙髯拔,堕黄帝之弓。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吁号。故后世因名其处曰“鼎湖”,其弓曰“乌号”。《太史公记》诔五帝,亦云,黄帝封禅已,仙去,群臣朝其衣冠,因葬埋之。
  曰:此虚言也。实“黄帝”者何等也?号乎?谥乎?如谥,臣子所诔列也。诔生时所行为之谥。黄帝好道,遂以升天,臣子诔之,宜以“仙”、“升”,不当以“黄”谥。《谥法》曰:“静民则法曰黄。”“黄”者,安民之谥,非得道之称也。百王之谥,文则曰“文”,武则曰“武”。文武不失实,所以劝操行也。如黄帝之时质,未有谥乎?名之为黄帝,何世之人也?使黄帝之臣子知君,使后世之人迹其行。黄帝之世,号谥有无,虽疑未定,“黄”非升仙之称,明矣。
  龙不升天,黄帝骑之,乃明黄帝不升天也。龙起云雨,因乘而行;云散雨止,降复入渊。如实黄帝骑龙,随溺于渊也。案黄帝葬于桥山,犹曰群臣葬其衣冠。审骑龙而升天,衣不离形;如封禅已,仙去,衣冠亦不宜遗。黄帝实仙不死而升天,臣子百姓所亲见也。见其升天,知其不死,必也。葬不死之衣冠,与实死者无以异,非臣子实事之心,别生于死之意也。
  载太山之上者,七十有二君,皆劳精苦思,忧念王事,然后功成事立,致治太平。太平则天下和安,乃升太山而封禅焉。夫修道求仙,与忧职勤事不同。心思道则忘事,忧事则害性。世称尧若腊,舜若腒,心愁忧苦,形体羸癯。使黄帝致太平乎,则其形体宜如尧、舜。尧、舜不得道,黄帝升天,非其实也。使黄帝废事修道,则心意调和,形体肥劲,是与尧、舜异也,异则功不同矣。功不同,天下未太平而升封,又非实也。五帝三王皆有圣德之优者,黄帝〔亦〕在上焉。如圣人皆仙,仙者非独黄帝;如圣人不仙,黄帝何为独仙?世见黄帝好方术。方术,仙者之业,则谓帝仙矣。又见鼎湖之名,则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,而龙垂胡髯迎黄帝矣。是与说会稽之山无以异也。夫山名曰“会稽”,即云夏禹巡狩,会计于此山上,故曰“会稽”。夫禹至会稽治水不巡狩,犹黄帝好方技不升天也。无会计之事,犹无铸鼎龙垂胡髯之实也。里名“胜母”,可谓实有子胜其母乎?邑名“朝歌”,可谓民朝起者歌乎?
  《潜夫论》卷第一《赞学第一》
  《志》曰:黄帝师风后,颛顼师老彭,……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。
  《风俗通义·失第二》
  《封禅书》曰:“黄帝升封泰山,于是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。小臣独不得上,乃悉持龙髯,拔,堕黄帝之弓。小臣百姓仰望黄帝不能复,乃抱其弓而号。”故后世因曰:“乌号弓”。
  《太史记》:“黄帝葬于桥山。骑龙升天,岂不怪乎?”
  东方朔,俗言东方朔太白星精,黄帝时为风后,尧时为务成子,周时为老聃,在越为范蠡,在齐为鸱夷子皮,言其神圣能兴王霸之业,变化无常。
  《博物志》卷五《方士》
  黄帝问天老曰:“天地所生,岂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?”天老曰:“太阳之草,名曰黄精,饵而食之,可以长生;太阴之草,名曰钩吻,不可食,入口立死。人信钩吻之杀人,不信黄精之益寿。不亦惑乎?”
  《古今注》卷下《问答释义》
  孙兴公问曰:世称黄帝炼丹于凿砚山,乃得仙,乘龙上天,群臣援龙须,须坠而生草,曰龙须。有之乎?答曰:无也。有龙须草,一名缙云草,故世人为之妄传。
  《抱朴子》卷四《金丹》
  抱朴子曰:按《黄帝九鼎神丹经》曰,黄帝服之,遂以升仙。又云,虽呼吸导引,及服草木之药,可得延年,不免于死也;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,与天地相毕,乘云驾龙,上下太清。黄帝以传玄子,戒之曰:此道至重,必以授贤。苟非其人,虽积玉如山,勿以此道告之也。
  《抱朴子》卷六《微旨》
  而俗人闻黄帝以千二百女升天,便谓黄帝单以此事致长生。而不知黄帝于荆山之下,鼎湖之上,飞九丹成,乃乘龙登天也。黄帝自可有千二百女耳,而非单行之所由也。
  《抱朴子》卷十二《辨问》
  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,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。古之帝王,刻于泰山,可省读者七十二家,其余磨灭者,不可胜数,而独记黄帝仙者,其审然可知也。
  《抱朴子》卷十三《极言》
  昔黄帝生而能言,役使百灵,可谓天授自然之体也,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。故陟王屋而受丹经,到鼎湖而飞流珠,登崆峒而问广成,之具茨而事大隗,适东岱而奉中黄,入金谷而咨涓子,论导养则资玄、素二女,精推步则访山稽、力牧,讲占候则询风后,著体诊则受雷公、岐伯,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,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,相地理则书青鸟之说,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。故能毕该秘要,穷道尽真,遂升龙发高跻,与天地乎罔极也。然按《神仙经》,皆云黄帝及老子奉事太乙元君以受要诀,况乎不逮彼二君者,安有自得仙度世者乎?未之闻也。
  或曰:黄帝乃仙者,桥山之冢,又何为乎?抱朴子答曰:按《荆山经》及《龙首记》皆云黄帝服神丹之后,龙来迎之,群臣追慕,靡所措思,或取其几杖,立庙而祭之;或取其衣冠,葬而守之。《列仙传》云:黄帝自择亡日,七十日去,七十日还,葬于桥山。山陵忽崩,墓空无尸,但剑舄在焉。此诸说虽异,要于为仙也。言黄帝仙者,见于道书及百家之说者甚多,而儒者不肯长奇怪,开异涂,务于礼教,而神仙之事,不可以训俗,故云其死,以杜民心耳。……
  《抱朴子》卷十八《地真》
  昔黄帝东到青丘,过风山,见紫府先生,受《三皇内文》,以劾召万神。南到圆陇阴建木,观百谷之所登,采若乾之华,饮丹峦之水。西见中黄子,受《九加之方》。过崆峒,从广成子受《自然之经》。北到洪堤,上具茨,见大隗君、黄盖童子,受《神芝图》。还陟王屋,得《神丹金诀记》。到峨眉山,见天真皇人于玉堂,请问真一之道。皇人曰:子既君四海,欲复求长生,不亦贪乎?其相覆不可具说,粗举一隅耳。
  《神仙传》卷一《广成子》
  广成子者,古之仙人也。居崆峒山石室之中。黄帝闻而造焉,曰:“敢问至道之要?”广成子曰:“尔治天下,云不待簇而飞,草木不待黄而落,奚足以语至道哉?”黄帝退而闲居。三月,复往见之。广成子方北首而卧,黄帝膝行而前,再拜:“请问治身之道。”广成子蹶然而起曰:“至哉,子之问也!至道之精,窈窈冥冥;至道之极,昏昏默默。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。必静必清,无劳尔形,无摇尔精,乃可长生。慎内闭外,多知为败。我守其一,以处其和。故千二百岁,而形未尝衰。得吾道者,上为皇;入吾道者,下为王。吾将去汝,适无何之乡,入无穷之门,游无极之野,与日月齐光,与天地为常。人其尽死,而我独存焉。”
  《符子》
  黄帝将适昆虞之邱,中路逢容成子,乘翠华之盖,建日月之旗,骖参虬,御双鸟。黄帝命方明避路,谓容成子曰:“吾将钓于一壑,栖于一邱。”
  黄帝谓其友无为子曰:“我劳天下矣,疲于形役,请息驾于玄圃,子直代之。”无为子曰:“焉能弃我之逸而为君之劳哉?”乃攀龙而俱去。
  《鬻子·贵道·五帝三王》
  昔者,黄帝之治天下也(五帝谓黄帝、颛顼、高辛、唐、虞也),其道昭昭,若日月之明然,若以昼代夜然(日月运明,明不私照。必须幽显,始终不息。故昭昭然,所不舍也。夫圣人与天地合德,日月齐明,道大不沦,可以耑远也)。故其道若首然,万世为福、万世为教者,惟从黄帝以下,舜、禹以上而已矣(首者,始也。言五帝之道,常为万代之始,后之不能加也。夫黄帝始垂衣裳,造书契,置史官,为舟楫,以济不通,服牛乘马,立栋宇,重门击柝,以待暴客,为杵臼,以利万姓,作弧矢,以威天下,造律管,兴封禅。……帝王之功,莫此为盛。故百代不易,为福为教也)。君王欲缘五帝之道而不失,则可以长久(言君王但因循五帝之道,而常行用,无所为替,则可以常保宗庙社稷,以为人始也)。
  《括地志》卷二《雍州·岐州》
  甘泉山,一名石鼓原,俗名磨石岭,在雍州云阳县西北九十里。《郊祀志》云,公孙卿言,黄帝得仙于寒门,寒门者。谷口也。(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正义)
  《括地志》卷三《宁州·原州》
  笄头山,一名崆峒山,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。《禹贡》泾水所出,《舆地志》云:或即鸡头山也。郦元云盖大陇山异名也。《庄子》云:广成子学道崆峒山,黄帝问道于广成子,盖在此。(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正义)
  《元和郡县志》卷三
  笄头山,一名崆峒山,在〔平高〕县〔西〕一百里。即黄帝谒广成子学道之处。
  《元和郡县志》卷七
  襄城县,《庄子》曰:黄帝游于襄城之野,七圣皆迷,遇牧马童子而问道焉,亦此地也。
  《新唐书》《列传第三十二·傅吕陈》
  黄帝合宫,有虞总期,尧衢室,夏世室,所以调元气,治阴阳也。
  《太平寰宇记》卷八《河南道八·汝州·梁县》
  广成城,《九州要记》云:广成子为黄帝之师,始居此城。后于崆峒山成道。今此城犹有庙像存焉。
  崆峒山,在县西南四十里,有广成子庙,即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也。
  庄生述黄帝问道崆峒,遂言游襄城,登具茨,访大隗,皆与此山接壤。
  《太平御览》卷一七《时序部二·五行·岁》
  《师旷占》曰:黄帝问师旷曰:“吾欲知岁苦乐,吾恶可知否?”师旷对曰:“岁欲丰,甘草先生,荠也;岁欲饥,苦草先生,葶苈也;岁欲恶,恶草先生,水藻也;岁欲旱,旱草先生,蒺藜也;岁欲溜,溜草先生,蓬也;岁欲疫,病草先生,艾也。”
  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七《地部一二·缙云山》
  《郡国志》曰:括州括苍县缙云山,黄帝游仙之处,有孤石特起,高二百丈,峰数十,或如羊角,或似莲花,谓之三天子都。有龙须草,云群臣攀龙髯所坠者。
  《太平御览》卷六六一《道部三·真人下》
  《三一经》曰:黄帝游灵台青城山绝岩之下,见天真皇人,以苍玉为屋,黄玉为状林,翠罗之帏,侍者皆天人。
  《真诰》曰:赤松子,黄帝时雨师,号太极真人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三
  伏羲受图,轩辕受符,高辛受天经,夏禹受洛书,四圣禀其神灵,五老现于河渚,故有三坟五典,常道之教也。
  今传《灵宝经》者,则是天真皇人于峨嵋山授于轩辕黄帝。
  而神农以道天下治二百岁,于大室之山白日升仙,上登太皇之天,号曰灵宝虚皇真人,传世子孙合五百二十二年。后则轩辕氏兴,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,老君下降于峨嵋之山,授黄帝《灵宝经五符真文》。黄帝登南霍山,有朱灵神人以《三皇内经》授帝。是黄帝既平蚩尤以后,方思神妙化用之意,不能开解,而师广成子。
  尔时元始老君为帝解说,所以帝依其解文句,深思俯察,改致造作,城台、宫阙、房室、衣冠,教以荣华之色。乃制舟车,以通水陆。陶坯鼎器物,以给天下饮食之用。又推天文、礼乐,故百工周奏,以助其化。皆由灵宝三等经文之功。又至上皇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壬子,天真皇人下授黄帝六壬式图、六甲三元遁甲造式之法,法威天下,流传子孙也。故黄帝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,于鼎湖山白日升天,上登太极宫,号曰中黄真人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六
  昔黄帝于峨嵋山诣天真皇人,请灵宝五芽之经。于青城山诣宁封真君,受灵宝龙蹻之经。又九天真王降于牧德之台,授帝喾灵宝天文。帝行之得道,遂封秘之于钟山。又夏禹于阳明洞天感太上,命绣衣使者降授灵宝五符以理水,檄召万神。后得道为太极紫庭真人。
  昔黄帝东到青丘,过风山,见紫府真人,受《三皇内文》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三十五
  《黄帝中经》曰:夫禀五常之气,有静有躁,刚柔之性,不可易也。静者不可令躁,躁者不可令静。静者躁者,各有其性,违之则失其分,恣之则害其生。故静之弊在不开通,躁之弊在不精密。治生之道,慎其性分。因使抑引随宜,损益以渐,则各得适矣。然静者寿,躁者夭,静而不能养减寿,躁而能养延年。然静易御,躁难持,尽慎养之宜者,静亦可养,躁宜可养也。
  黄帝曰:一日之忌,夜莫饱食;一月之忌,暮莫大醉;一岁之忌,暮莫远行;终身之忌,卧莫燃烛行房;勿得起恨于人,当以息怨仇也。一切温食及酒浆,临上看不见物形者,勿食,成卒病。若已食腹胀者,急以药下之。诸热食咸物竟,不得饮冷水、酢浆水等,令人善失声也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三十六
  按《黄帝内传》曰:“食风者灵而延寿,食谷者多智而劳神,食草者愚痴而足力,食肉者鄙勇而多嗔,服气者长存而得道。”
  《黄帝内传》曰:“春宜食甘,甘走肉,多食甘则痰溢,皮肤粟起。夏宜食辛,辛走气,多食辛则气躁好蹎。秋宜食酸,酸走骨,多食酸则筋缩、骨中疼。冬宜食咸,咸走血,多食咸则血涩、口干。多食苦则呕逆而齿疏。”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五十六
  《元气诀》云:天地自倾,我命自然。黄帝求玄珠,使离娄不获,罔象乃获者,玄珠气也,离娄目也,罔象心也。……
  黄帝求道于皇人,皇人问所得者,凡一千二百事,乃谓曰:“子所得皆末事也。”又曰:“子欲长生,三一当明。”夫三一者,乃上皇黄箓之首篇也。能知之者,万祸不干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五十七
  黄帝曰:食谷者知而夭,食气者神而寿,不食者不死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六十
  昔大黄帝君(太古无名,云大黄帝君者,则黄帝有熊也),会群仙于崆峒山,问道于广成子曰:“夫人养生全真,游观于天庭间,止息于洞房中,得与众圣齐群,驻童颜而不败者,则何法最宝?”广成子曰:“夫人以元气为本,本化为精,精变为形,形虽好生,欲能竭之。故欲不可纵,纵之则生亏,制之则生盈。盈者精满气盛,百神备足。夫有死必有生,有生必形亏。亏盈盛衰,物之常理。”
  于是大黄帝君,谨心神,观想元气(用启玄理,先静丹元,观想自然,融于归寂也),乃感太一真君,持《玄元内景气诀妙经》一篇授之。帝君迩后降中岳,复会群仙,宣是妙经,因名《中山玉柜服神气经》
  夫玄元得之于自然,广成受之于上仙,黄帝修之于内景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六十四
  太极元真帝君自洞庭陟王屋,登天坛,周览以极。天老相,风后侍,方明、力牧、常戒先、昌宇从。时六玄宫主悉以天众会于云台观,龙轩鹤骑,仙仗森列,驻于空界。时帝命天老乘龙蹻诣六玄女修敬(帝者,即轩辕黄帝也,证位曰太极元真君矣。天老为丞相,故敕之往六宫问说起居六玄女也),六宫主亦各遣仙女乘鹤蹻诣帝君修敬。
  夫阳丹可以上升,阴丹可以驻寿。阳丹者,还丹也;阴丹者,还精之术也。黄帝问道于广成子,曰:“无劳尔形,无摇尔精,守此之道,可以长生。”此之谓也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六十六
  夫言还丹者,即神仙服食也。自古之天人留此术,降下人间,传付于后。自黄帝得之,白日鼎湖升仙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六十七
  按《黄帝九鼎神丹经》曰:黄帝服之,遂以升仙。又云:虽呼吸导引,及服草木之药,可得延年,不免于死也。服神丹令人寿无极已,与天地相毕,乘云驾龙,上下太清。黄帝以传玄子,戒之曰:此道至重,必以授贤,苟非其人,虽积金如山,勿以此道告之也。受之者,以金人金鱼投于东流水中以为约,歃血为盟,无神仙之骨,亦不可得见此道也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七十一
  次陈神仙出世大丹异名十三种:黄帝九鼎丹、九转丹、大还丹、小还丹、九成丹、素子仙童丹、九变丹、太仙霞丹、太和龙胎丹、张大夫灵飞丹、升仙丹、神龙丹、马仙人白日升天丹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七十二
  《山海经》云:“瑾瑜之玉为良,黄帝是食是乡。”乃轩辕服而仙也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七十三
  黄帝传玄女还丹之术,言补金汞于丹田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七十四
  竹宝三大两,地肤子四大两,黄精四大两,蔓菁子三大两,松脂三大两,桃胶四大两,苣藤五大两。右方,昔黄帝服之上升。
  五灵脂三大两,仙灵皮三大两,松脂三大两,泽泻三大两,白术二大两,干姜二大两,生干地黄五大两,石菖蒲三大两,桂心三大两,云母粉四大两。右方,风后传黄帝,黄帝传高丘子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八十四
  轩辕自采首山铜以铸鼎,虎豹百禽为之视火参炉,鼎成而轩辕疾崩,葬桥山。五百年后山崩,空室无尸,唯宝剑赤舄在焉,一旦又失所在也。
  一说云,黄帝丹成,乘龙上天,群臣攀慕,葬剑舄于桥山。后五百年山崩,空室唯剑,又失所在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八十五
  轩辕黄帝
  黄帝者,号曰轩辕,能劾百神,朝而使之。弱而能言,圣而预知,知物之纪,自以为云师,有龙形。自择亡日,与群臣辞。至于卒,还葬桥山。山崩,柩空无尸,唯剑舄在焉。仙书云:黄帝采首山之铜,铸鼎荆山下。鼎成,有龙垂胡髯下迎,帝乃升天。群臣百僚悉持龙髯,从帝而升,攀帝弓。及龙髯拔而弓坠,群臣不得从,仰望帝而悲号。故世以其处为鼎湖,名其弓乌号焉。赞曰:神圣渊玄,邈哉帝皇!暂莅万物,冠名百王。化周六合,数通无方。假葬桥山,超升昊苍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八十八
 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,广成子曰:“无劳尔形,无摇尔精,少思寡欲,可得长生。”夫道之最要,以精为根,以气为蒂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八十九
  黄帝曰:“圣人保命之最,莫上于身心。”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一百
  黄帝以天下既理,物用具备,乃寻真访隐,问道求仙,冀获长生久视,所谓先理代而后登仙者也。……即访道游华山、首山,东之太山,时致物怪,而与神仙通,接神人于蓬莱。回,乃接万灵于明庭、京兆、仲山、甘泉、寒门、谷口(在长安北,甘泉,云阳)。黄帝于是祭天圆丘,将求至道,即师事九元子,以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斋于首山(在河东蒲坂县)。复周游以访真道……见牧马童子,黄帝问曰:“为天下若何?”小童曰:“理天下何异牧马?去其害马而已。”黄帝称天师而退。至于圜丘,其国有不死树,食其子与叶,人皆不死。有丹峦之泉,饮之而寿。有巨蛇害人,黄帝以雄黄却逐之,其蛇留一时而反(《外国记》云,留九年也)。帝令三子习服之,皆寿三百岁。北到洪堤,上具茨山(在于阳翟),见大隗君(密县大隗神也)。又见黄盖童子,受《神芝图》七十二卷。适中岱,见中黄子,受《九茄之方》(一云至崆峒山见中黄真人,其方原州有崆峒之山。应劭云:在陇右,非也)。登崆峒山,见广成子,问至道(司马彪注《庄子》云:崆峒,当斗下之山也。一云在梁国虞城东三十里是也)。广成子不答。帝退,捐天下,筑特室,藉白茅,间居三月,方往再问修身之道,乃授以《自然经》一卷。
  黄帝舍帝王之尊,讬猳豚之文,登鸡山,陟王屋山,开石函,发玉笈,得《九鼎神丹注诀》。南至江,登熊、湘山(熊山在召陵长沙也,湘山在长沙益阳县)。往天台山,受《金液神丹》。东到青丘山,见紫府先生,受《三皇内文大字》(《抱朴子》云:有二十卷),以劾召万神。南至五芝玄涧,登圜垅,荫建木,观百灵所登降,采若乾之芝(一云花),饮丹峦之水。南至青城山,礼谒中黄丈人,乃间登云台山,见宁先生,受《龙蹻经》。问真一之道,皇人曰:“子既君海内,复欲求长生不死,不亦贪乎!”频相反复,而复受道即中黄真人。黄帝拜谢讫,东过庐山祠使者,以次青城丈人也。庐山使者秩比御史,主总仙官之道,是五岳监司也。又封潜山君为九天司命,主生死之录。黄帝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,而南岳孤特无辅,乃章祠三天,太上道君命霍山为储君,命潜山为衡岳之副以成之,时参政事,以辅佐之。帝乃造山躬写形象,以为《五岳真形之图》。
  黄帝往练石于缙云堂,于地练丹时,有非红非紫之云见,是曰缙云,因名缙云山(在婺州金华县,一云永康县也)。帝藏兵法胜负之图、六甲阴阳之书于苗山(禹会计功于此集诸侯,因名会稽也)。黄帝合符瑞于釜山,得不死之道。奉事太一元君,受要记修道养生之法。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,能御三百女。玄女授帝《如意神方》,即藏之崆峒山。帝精推步之术于山稽、力牧,著体诊之诀于岐伯、雷公,讲占候于风后,穷律度于容成。救伤残缀金冶之事,故能秘要,穷尽道真也。黄帝得玄女授《阴符经》,义能内合天机,外合人事。
  帝所理天下,南及交趾,北至幽陵,西至流沙,东及蟠木(蟠桃在度索山,具在《山海经》也)。帝欲弃天下曰:吾闻在宥天下,不闻理天下。我劳天下久矣,将息驾于玄圃,以返吾真矣(昆仑山上有玄圃也)。黄帝修兴封禅礼毕,采首山之铜,将铸九鼎于荆山之下,以象太一于雍州(虢州湖城县有石记述黄帝铸鼎于此,旧曰鼎州弘农郡,《地理志》云,冯翊怀德县南之荆山是也)。是鼎,神质文精也,知吉知凶,知存知亡,能轻能重,能息能行,不灼而沸,不汲自满,中生五味,真神物也。黄帝炼九鼎丹服之。逮至炼丹成后,以法传于玄子,此道至重,盟以诫之。帝以《中经》所纪,藏于九嶷山东,号委羽,承以文玉,覆以盘石。其书金简玉字,黄帝之遗谶也(夏禹得之,亦仙化去。又云藏之于会稽覆釜山中也)。帝又以所佩《灵宝五符真文》书金简,一通封于钟山,一通藏于宛委之山。
  时有马师皇善医马,有通神之妙思。有龙下于庭,伏地张口闭目,师皇视之曰:“此龙病,求我医也。”师皇乃引针于龙口上下,以牛乳煎甘草灌之。龙病愈,师皇乘此龙仙去。黄帝闻之,自择日卜云,还宅升仙之日得戊午,果有龙来,垂胡髯下迎,黄帝乃乘龙,与友人无为子及臣僚等从上,七十二人同去。小臣不得上者,将龙髯拔陊及帝之弓,小臣抱其弓与龙髯而号泣,弓因曰乌号,铸鼎之地后曰鼎湖(至周王时封虢叔于此,因名曰虢州,古曰鼎州,于汉曰湖城县也)。
  黄帝居代总百一十一年,在位一百年。自上仙后,升天为太一君,其神为轩辕之宿,在南宫,黄龙之体象(火体,祭天神,轩辕星一也)。后来享之,列为五帝之中方君也,以配天。黄帝土德,居中央之位,以主四方(东方青帝太昊,南方赤帝神农,西方白帝少昊,北方黑帝颛顼)。以镇星配为子,名枢纽之神为佐,配享于黄帝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一〇八
  容成公
  容成公者,自称黄帝之师。见周穆王。能善补导之事,取精于玄牝,其要谷神不死,守生养精气者,发白复黑,齿堕更生。事与老子同,亦云老子师。
  《云笈七签》卷一〇九
  广成子
  广成子者,古之仙人也。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,黄帝闻而造焉,曰:“敢问至道之要。”广成子曰:“尔治天下,云不待族而雨,木不待黄而落,奚足以语至道哉!”黄帝退而闲居三月,复往见之,膝行而前,再拜请问治身之道。答曰:“至道之精,杳杳冥冥。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。必静必清,无劳尔形,无摇尔精,乃可长生。慎内闭外,多知为败。我守其一,而处其和,故千二百年,而未尝衰老。得吾道者上为皇,失吾道者下为土。予将去汝,入无穷之间,游无极之野,与日月齐光,与天地为常。人其尽死,而我独存焉!”
  《广博物志》卷九《斧扆上》
  黄帝以地皇九年正月上寅,诣首阳山,宰牧从焉。入空峒礼广成子,回驾王屋,启石函,发玉笈,得《九鼎飞灵神丹诀》。次游玄圃,礼云台先生,授《龙蹻经》,役使龙虎,令诣天真皇人。(《真源》)
  黄帝谒峨眉,见天真皇人,拜之曰:“敢问何为三一之道?”皇人曰:“而既已君统矣,又咨三一,无乃朗抗乎?古之圣人,盍三辰立晷景,封域以判邦国,山川以分阴阳,寒暑以平岁,道执以卫众,交质以聚民,备械以防奸,车服以章等,皆法乎天而鞠乎有形者也。天地有启闭,日星有薄失,治乱有运会,阴阳有期数,贤愚之蔽,寿夭之质,贵贱之事,吉凶之故,一成而不变,盩气浮于上,而精气萃于下,性发乎天,命成乎人,使圣人以为之纪。是以圣人欲治天下,必身先之,立权以聚财,揆财以施智,因智以制义,繇义以出信,仗信以著众,用众以行仁,安仁以辅道,迪道以保教,善教以政俗,从俗以毓质,崇质以恢行,勤行以典礼,制礼以定情,原情以道性,复性以一德,成德以叙命,和命以安生,而天下自尔治,万物自尔得,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。子以蕞尔之身,而百夫之所为备。故天和莫至,悔吝屡庚,生杀失寒暑之宜,动静戾刚柔之节。而贪欺终无所用,无乃已浮乎!”黄帝乃终身弗违,而天下治。(《玉佩金珰》)
  黄帝受襄城小童步六纪之法,黄累小童步三纲之法。(《金简玉字》)
  黄帝体仙登遐,其臣扶微等敛其衣冠葬之。(《晋周生招魂议》)
  《墉城集仙录》卷六
  九天玄女者,黄帝之师,圣母元君弟子也。黄帝世为有熊国之君,佐神农为理。神农之孙榆罔既衰,诸侯相伐,干戈日寻,各据方色,自称五行之号。太皞之后,自为青帝,榆罔神农之后,自号赤帝,共工之族,自号白帝,葛天之后,自号黑帝。帝起有熊之墟,自号黄帝,乃恭己下士,侧身修德,在位二十二年。而蚩尤肆孽弟兄八十一人,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啖砂吞石,不食五谷,作五虎之形以害黎庶,铸兵于葛炉之山,不禀帝命。帝欲征之,博求贤能以为己助,得风后于海隅,得力牧于大泽,以大鸿为佐,天老为师,署三公以象三台,风后为上台,天老为中台,五圣为下台,始获宝鼎,不爨而熟。迎日推筴,以封胡为将,以夫人费修之子为太子,用张若、隰朋、力牧、容光、龙纡、仓颉、容成、大挠、屠龙众臣以为翼辅,战蚩尤于涿鹿,帝师不胜。蚩尤作大雾三日,内外皆迷,风后法斗机作大车,以杓指南,以正四方。帝用忧愦,斋于太山之下,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衣以符授帝曰:“精思告天,必有太上之应。”居数日,大雾冥冥昼晦,玄女降焉,乘丹凤,御景云,服九色彩翠之衣,集于帝前,帝再拜受命,玄女曰:“吾以太帝之教,有疑可问也。”帝稽首顿首曰:“蚩尤暴横,毒害蒸黎,四海嗷嗷,莫保性命,欲万战万胜之术,与人除害,可乎?”玄女即授六甲六壬兵信之符,灵宝五帝策使鬼神之书,制妖通灵五明之印,五阴五阳遁元之式,太一十精四神胜负握机之图,五兵河图策精之诀,复率诸侯,再战蚩尤于冀州。蚩尤驱魑魅杂妖以为阵,雨师风伯以为卫,应龙蓄水以征于帝,帝画之,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,中冀之乡,分四冢以葬之,由是榆罔拒命,又诛之阪泉之野,北逐獯鬻。大定四方,步四极,凡二万八千里,乃铸鼎立九州,置五行九德之臣,以观天地祠,万灵垂法设教,然后采首山之铜,铸鼎于荆山之下,黄龙来迎,乘龙升天。
  《墉城集仙录》卷十
  骊山姥,不知何代人也。李筌好神仙之道,常历名山,博采方术,至嵩山虎口岩石室中,得黄帝阴符本,绢素书,缄之甚密,题云:“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曰,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。”用传同好,以糜烂,筌抄读数千遍,竟不晓其义理。因入秦,至骊山下,逢一老母,鬓髻当顶,余发半垂,弊衣扶杖,神状甚异,路旁见遗火烧树,因自言曰:“火生于木,祸发必克。”筌闻之惊,前问曰:“此黄帝阴符秘文,母何得而言之?”母曰:“吾受此符,已三元六周甲子矣。三元一周,计一百八十年,六周共计一千八十年矣,少年从何而知?”筌稽首载拜,具告得符之所,因请问玄义,使筌正立,向明视之曰:“受此符者,当须名列仙籍,骨相应仙,而后可以语至道之幽妙,启玄关之锁钥耳,不然者,反受其咎也。少年颧骨贯于生门,命轮齐于月角,血脉未减,必影不偏,性贤而好法,神勇而乐智,真吾弟子也。然四十五岁,当有大厄。”因出丹书符一通,贯于杖端,令筌跪而吞之。曰:“天地相保!”于是命坐,为说阴符之义曰:“阴符者,上清所秘,玄台所尊,理国则太平,理身则得道,非独机权制胜之用,乃至道之要枢,岂人间之常典耶!昔虽有暴横,黄帝举贤用能,诛强伐叛,以佐神农之理,三年百战,而功用未成,斋心告天,罪己请命。九灵金母命蒙狐之使,授以玉符,然后能通天达诚,感动天帝,命玄女教其兵机,赐帝九天六甲兵信之符,此书乃行于世。凡三百余言,一百言演道,一百言演法,一百言演术;上有神仙抱一之道,中有富国安民之法,下有强兵战胜之术,皆出自天机,合乎神智。观其精妙,则黄庭八景,不足以为玄;察其至要,则经传子史,不足以为文;较其巧智,则孙吴韩白,不足以为奇。一名黄帝天机之书,非奇人不可妄传,九窍四肢不具、悭贪愚痴、骄奢淫佚者,必不可使闻之。凡传同好,当斋而传之,有本者为师,受书者为弟子,不得以富贵为重、贫贱为轻,违之者夺纪二十,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,藏名山石岩中,得加算,本命日诵七遍,益心机,加年寿,出三尸,下九虫,秘而重之,当传同好耳。此书至人学之得其道,贤人学之得其法,凡人学之得其殃,职(明钞本、陈校本职作识)分不同也。经言君子得之固躬,小人得之轻命,盖泄天机也。泄天机者沉三劫,得不戒哉!”言讫,谓筌曰:“日已晡矣,吾有麦饭,相与为食。”袖中出一瓠,令筌于谷中取水,既满,瓠忽重百余斤,力不能制而沉泉中,却至树下,失姥所在,惟于石上留麦饭数升,怅望至夕,不复见姥。筌食麦饭,自此不食,因绝粒(粒字原阙。据明钞本、许刻本补)求道,注阴符,述二十四机,著太白阴经,述中台志阃外春秋,以行于世,仕为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。
  【方志】
  《大明一统志》卷三四《凤翔府·宝鸡县》
  崆峒山,在府城西三十里,上有问道宫。《庄子》谓:黄帝学道广成子,盖在此山。
  笄头山,在崆峒山西,以形似名。《史记》:黄帝西至于崆峒,登笄头山,即此。
  (嘉庆)《崆峒山志》 清嘉庆二十四年(1819)刻本
  上卷
  仙踪(附释、节录)
  广成子,古之仙人也。《庄子》云:广成子居崆峒山石室之中,黄帝闻而造焉。

黄帝文化志/黄帝陵基金会编.—西安: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8

您是第 位访客!